优秀的企业长什么样,成功的牛人都有哪些特质?在他们的奋斗路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坑”,最重要的改变是什么?
创·问向一些优秀的华创派、投资人、业界牛人抛出问题,也希望分享他们的想法给你。
本期主角是梅卡曼德机器人创始人、CEO邵天兰。梅卡曼德是全球AI+工业机器人领域案例最多、技术最全面、融资额最高的企业之一。其自研传感器和软件服务于汽车、锂电、物流、3C等行业,连续三年市占率第一,业务覆盖50余国家和地区。
华创资本早在年初独家领投了梅卡曼德的Pre-A轮融资。
“没有什么花活儿,就是硬碰硬”,梅卡曼德机器人创始人、CEO邵天兰曾在一次采访中回忆,自己最喜欢的机器人相关的电影是《环太平洋》,里面讲述了人类为对抗怪兽入侵,制造出巨型机甲战士进行战斗。虽然电影情节简单甚至无脑,就是比摩天大楼还高的机器人和怪兽一拳一拳贴身肉搏。但邵天兰觉得这恰恰和机器人行业很相似——面对大量工程和业务问题,并不是靠少数聪明人想出一些绝妙点子就能搞定,只能靠大量的努力来一点点解决。
这也是邵天兰从年创立梅卡曼德起,跑了不下三四百家工厂后感触颇深的地方,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他明显感受到两个领域的差异:互联网赛道相对较平,但制造业需求非常碎——不仅工艺、环节、场景多,且高度碎片化,每家公司的需求也各不一样。从公司成立之初邵天兰就清楚地知道:“制造业远看是个万亿市场,近看是一万个一亿的市场。而服务制造业最大的挑战不是满足特定客户的特定需求,是如何高效地满足成千上万用户的各种需求。”
梅卡曼德在成立伊始就使用AI和3D视觉等智能技术,让机器人拥有更高级的传感、感知、规划等智能能力,用通用的产品去解决普遍的需求。如果能在1万个甚至10万个1亿的市场中,有效率地整合出其中的个,那就是亿的市场。而AI大模型让机器人智能有望进一步飞跃,机器人市场将可能是现有的10倍甚至倍大。这无疑给梅卡曼德的未来注入了极大想象力。
为了填平这些市场里非标自动化需求的沟壑,梅卡曼德基于自身AI+3D视觉为核心的技术优势,将机器人做成通用型产品或基础设施平台,以减少对非标硬件的需求。经过7年摸索,梅卡曼德已经成为全球AI+工业机器人领域融资额最高、技术能力最全面、落地案例最多、应用领域最广的公司之一。
如今,技术狂飙下,AI大模型日新月异,这股浪潮也在工业机器人行业里涌动。当未来的市场变得客观标准,产品也无法存在差异化空间时,行业竞争的终局只能是“硬碰硬”。对此,邵天兰反倒持乐观态度:“AI大模型让工业市场变得更平坦,在没办法差异化的市场里,最终会形成少数的巨头。所以接下来三五年,我们就继续打磨技术产品,解锁更多行业,让智能机器人再上一个台阶。”
全文分享如下:
Q:华创资本
A:梅卡曼德机器人创始人、CEO邵天兰
Q1:年底,你从德国回来创立梅卡曼德机器人,当时创业的契机是什么?看到了哪些机会?
邵天兰: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那时候不论是AlphaGo战胜韩国围棋选手李世石,还是计算机视觉的发展,都引发了大家对人工智能的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