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医疗设备与器械融资租赁的资产证券化
.医疗机构PPP项目的资产证券化
3.医院收费收益权的资产证券化
4.养老大健康产业的资产证券化
5.医药工业/流通产业链的资产证券化
6.医药产业知识产权的资产证券化
7.结语
从年初至今,中国的医药大健康产业可谓一部行进中的“冰与火之歌”。如火如荼的不仅是资本寒冬中各机构对医药大健康产业持续高涨的投资热情,还有新一轮医改深化后层出不穷的新政攻坚:年起,药品零加成[1]和“两票制”[]政策在全国各省份逐步落地;加之4+7带量采购在11个城市的试点,我国的药品定价机制迎来新的调整期。
然而,在大刀阔斧的医疗改革和产业模式变革背后,各级医疗机构、医药流通企业等主体现金流紧张的问题日趋突显。长久依赖医院在药品零加成政策推行之下面临资金紧张的局面,医药流通企业亦在“两票制”政策下迎来业务模式转型的“阵痛”。此外,医药大健康领域的基因检测、医养、创新药研发等产业在前期研发、建设和推广上亦需大量资金投入。
除传统的融资方式外,医药大健康产业亟需开拓更多的融资渠道应对产业变革。资产证券化具有缩短账期、盘活存量资产、改善财务报表等诸多优势,是应对上述问题的融资利器。本文将基于目前的市场实践对医药大健康产业各环节提出可行的结构融资及资产证券化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医疗设备与器械融资租赁的资产证券化、医疗机构PPP项目的资产证券化、医院收费收益权的资产证券化、养老大健康产业的资产证券化、医药工业/流通产业链的资产证券化、医药产业知识产权的资产证券化等。不同主体可根据持有资产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资产证券化融资解决方案。
(一)政策背景
随着诊疗和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型医疗设备和各类器械的更新迭代速度不断提升。同时,在药品零加成等政策的推动下,医院为提升、拓展医疗服务,对更新医疗设备与器械的需求也较为迫切。尤其在国务院办公厅于年9月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70号)后,随着分级诊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基层市场对医疗设备与器械的需求进一步扩容。
医疗机构可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缓解更新医疗设备与器械导致的现金流紧张局面。同时,资产证券化有助于融资租赁公司开拓融资渠道,在优化自身现金流的同时更好地为医疗机构解困。
(二)交易方案与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