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的理论是什么?主要的研究又有哪些呢?总的来说,国外学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早。他们对国外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的研究多是从分析方法着手,构建新能源汽车领域商业模式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基于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验证。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
克雷等试图通过系统化的方法构建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模式框架,利用形态学框架,从价值主张、价值链结构和盈利模式出发,构建新能源汽车整车与电池、基础设施和系统服务的形态学矩阵,以此作为分析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的基础,并以美国乐土公司商业模式为例对其进行检验。凯蒂娅等构建了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分析框架,从而系统性的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的发展潜力,并认为商业模式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新能源汽车可以进行多功能使用以及服务导向水平较高。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学术界近年来的重点研究领域。初期对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商业模式定义、类型以及构成要素这些基本概念上。在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汪沁是从企业角度分析了新能源汽车的商业生态系统,将商业模式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对商业模式创新类型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当前市场上出现的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剖析。张亚萍等总结并简要介绍了我国在推广示范中的形成的新能源汽车几种较为典型的商业模式,电动公交车领域的深圳普天融资租赁模式、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的合肥江淮定向购买模式以及杭州出租车领域的换电模式。
才艺欣等分析了电动出租车领域的两种商业模式“杭州快换”模式和“深圳快充”模式的组织模式,并以价值链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净现值等方法,评估了这两种模式的盈利能力,研究发现:即便是在政府给予补贴支持的情况下,二者的盈利能力都比较差。张洁晶以车辆的出售方式和能源补充方式为标准将我国现有纯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模式分为“整车销售+自充电”模式和“裸车销售+换电”模式。
此外,还有一部分研究者对商业模式进行评价研究。薛奕曦基于价值网络理论对商业模式进行了评价,从消费者效用、出租车司机收入、电动出租车公司的盈利性、充电站运营商的盈利性四个角度深入剖析和评级“深圳模式”的各参与主体的经济性。周辉等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核心企业商业模式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提出了一套基于宏微观价值7个维度以及31个测度变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企业商业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平衡计分卡的评估思路,周辉用7个指标来衡量核心企业的商业模式:财务维度、技术维度、成长维度、市场维度、产业链维度、社会环境维度、异质性维度。
二、商业模式理论研究
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其在市场中成败的关键因素,比起产业规划及其他因素要重要的多。在技术和创新管理领域,商业模式主要被视为一种将企业技术与客户需求和其他企业资源联系起来的机制。有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概念广泛用于具有技术导向的初创企业,主要是因为这些公司作为新创公司,在经济收益还没有清晰明显的认识的阶段。
(一)商业模式概念研究
文雅娜等人首次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提出“商业模式”概念,孔恰尔将商业模型视为管理工具,将它当作系统建模过程中的操作活动。随着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商业模式逐步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商业模式不再是被当作执行计划,而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商业模式是整合并呈现公司组织形式,以支持组织的管理决策。随后的研究逐步向战略方向转移,通过商业模式来分析企业的竞争结构成为一大热点,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被已发表的文献使用,而且是伴随着互联网领域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才得以发展。自此以后,学者对商业模式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商业模式概念近年来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