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P2P观察(p2pguancha)
作者:麦濛
“我们的资产早已经向小额普惠转型,目前主要是车贷资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车贷开。
曾经网贷平台主动绕开的车贷,以脏活、累活为主,在《暂行办法》后,车贷成了整个网贷行业的宠儿。
二押、抢车大战的阴影始终陪伴着车贷,挥之不去。
今年1月,《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中,上门催收和强制拖车行为被禁止,在混乱的车贷江湖搅起了轩然大波。
催收受挫,平台清盘,P2P网贷行业涉及车贷业务的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仅有家。
在车贷的集聚效应日益增强的同时,汽车消费金融成了一条新的出路。
车贷平台大洗牌
“再打电话,直接去公安局报警!现在不允许暴力催收。”在某个逾期的QQ群里,有人说道。
年4月26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下发《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这对整个网贷行业,尤其是车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车贷,作为重资产的模式,抢车大战、拖车的事件屡见不鲜。年7月,由于二次质押引起的“湖北高速京山南出口群殴”事件还历历在目。
广东的车贷公司,在借款用户逾期后展开了一场千里大追踪,来到河南进行了抢车大作战。
实际上,今年1月,《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中,上门催收和强制拖车行为被禁止。
半年以来,车贷平台不好过。“打黑除恶”专项行动的开展,将二押车、套路贷、暴力催收等都列入了重点打击的范围。
一方面,催收上的限制,对车贷的回车过程带来了极大的限制;另一方面,逾期客户以暴力催收为由拒绝平台手车,甚至报警。
而中小平台,则面临着毁灭性的打击。不能催收,收不回来,逾期率开始上升。
5月份,就有两家以车贷为主的平台,沃时贷与泓源资本相继发布清盘公告。其中,沃时代的清盘公告显示:
1、逾期和坏账率增加,不良资产的处理时间周期变长,公司垫付资金压力变大;
2、交易额减少;线下收益减少;
进场的疯狂敌不过闪亮的明星瞬间的坠落。人人都说车贷好,进去了才知道,混口饭吃是很难的。
安静前夕的乱象
车贷,成了整个网贷行业的一个缩影。
由于门槛低又小额,整改的平台的首选就是转型车贷。就像当年无数家平台牵根网线搭个网站就开始做网贷业务一样,涉足车贷的平台也一夜之间全冒出来了。
巅峰时期,涉足车贷业务的平台达到家,与此同时,车贷乱象频发。
比如说,你办理了车贷,逾期后被车贷平台将车强制拖走,并要求一次性还款。
而这一次性还款中,包括贷款本金、贷款利息、高额逾期费、管理费,甚至天价拖车费。
正常来说,拖车费往往按照地域的规定而不同,比如说,在深圳,普通私家车,5公里以内元,10公里内元,每增加5公里加收36元。
但车贷公司动辄上万的拖车费,无疑给了借款人沉重的一击。
另一方面,二抵的乱象却成了行业的通病。贷款人在进行贷款后,甚至会有二抵、三抵的现象产生,最终再将车子低价转卖。车贷公司想要覆盖坏账,必然面临抢车、拖车的问题。
而车贷公司安装在车辆上的GPS,并不能保障其对车辆的掌控。GPS断电/脱落时会出现警报,但如果装上屏蔽器,定位信息无法上传。
甚至,在不断电的情况下,将GPS转移至另一辆车。最终,人车两空。
对于中小车贷平台来说,激烈的竞争、严格的催收规范、上行的逾期率,在三座大山的压力之下无法呼吸。
车贷行业的集聚效应代表了整个网贷行业的典型。今年四月,前五大车贷平台的交易总额超过整个车贷行业成交量的三分之一。
数据显示,截至至年4月,涉及车贷业务的P2P平台从家锐减近50%至家,其中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仅有家。
年4月,车贷平台车贷业务的成交总额为.76亿元,环比下降20.80%。大量平台借款人数减少,其实以中小平台为主。
中小平台为了生存,大平台为了拓展业务线,于是,汽车融资租赁成了宠儿。
融资租赁是未来吗?
乐信集团推出了乐买车,瓜子上二手车推出了毛豆新车,一猫推出快弹车。
根据乐信的宣传海报,年龄在21岁至45岁且持有信用卡的中国公民均可申请乐买车。
以融资租赁的方式切入汽车消费金融,是这些曾经走着不同路的平台们目前的交集点。
实际上,以租代购的形式,也曾盛极一时。车辆以长租的方式,按逐月支付租金,待租期满后,将车辆所有权过户给客户。
看上去,低首付、租期长、低月供,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国内借鉴了美国的“1+3”模式。美国直租主流在25-36个月,平均租期在36个月上下浮动。直租业务的市场渗透率在31%,且每年都在增长。
在国内,第一年,所有权归租赁房,用户拥有使用权;第二年,用户选择退、换或者购买。
这样的问题是,用户用完第一年,便不再使用,直接退,企业无法盈利。于是,转换为传统的租赁模式:3+0、4+0,将租期延长到三年或者四年,租期结束,客户也刚好付完车款。
不仅留住用户,利润周期也更长。
日前,趣店发布了年第一季度财报,大白汽车当季销售型融资租赁收入5.46亿元(万美元),累计交付车辆辆。
数据显示,中国汽车融资租赁渗透率不超过3%,较欧美50%融资租赁渗透率相差甚远。
而未来五年,消费金融增长规模会翻倍,预计到年,中国消费贷款余额将达到2万亿美元左右。
也就说,这里是一片等待开垦的市场,利益高地虚位以待。
但与此同时,这里也必须遵循金融的克制原则。
5月14日,商务部发文通知,将融资租赁业务的监管权从商务部划到中国银保监会。
监管趋严的声音不断。而汽车融资租赁业务集中的一线城市,限购声音不断。这片蓝海,注定需要下沉。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侵权,麻烦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确认后第一时间删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