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本文总结了马明哲领导中国平安至今34年历程中的80条商业思考,包括创业维艰、战略升级、管理之道与人生成长等维度,以帮助读者更全面、直接地了解他的商业智慧。
田姗姗
作者砺石商业评论
出品
提起中国最成功的民营企业,很多人第一直觉会想到华为、阿里巴巴与腾讯,但很少有人会提及中国平安。
但实际上,中国平安的商业成就丝毫不逊色于上述3家企业。年年报显示,中国平安全年实现亿元的巨额营收,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亿元。
为什么同样级别的商业成就,中国平安会经常被忽视呢?这可能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平安的“中”字头,让人们误认为其是国资委下属的央企,并非是完全靠市场化竞争取得成功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平安的主业是保险、银行与证券等金融业务,公众更喜欢实体型企业,而对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排斥。
上述两种看法其实是对中国平安巨大的误解。
首先,中国平安的主业虽然是金融业务,但其起家的保险业务并非像传统国有银行那种低垂的果实,其早期是一个被很多人轻视的脏活累活。并且,保险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其他各个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协同价值,其本质上也是属于实体企业的范畴。
其次,中国平安并非是什么央企,而是从深圳蛇口的一家区域型产险企业发展而来,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体制的束缚。
在中国平安的发展过程中,其创始人马明哲居功至伟。是其敢为天下先,突破了体制的重重束缚,是其在领导中国平安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最终让中国平安一步步实现业务迭代进化。
第一次进化,是从一家位于深圳的地方型财产保险公司,升级为一家全国性的财产保险公司。
第二次进化,是从一家财产保险公司,升级为一家覆盖财险、人寿险与健康险的全国性综合保险企业。
第三次进化,是从一家保险企业,升级为一家涵盖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与融资租赁等一站式金融服务的综合性金融企业。
第四次进化,是在科技领域大力投入,逐渐形成“金融+科技”“金融+生态”的全新战略布局。
上述每一次进化,都是开行业之先河,一开始并不被外界所理解。但马明哲都凭借着前瞻的战略洞察与超常的战略定力坚持了下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最终造就了被华尔街投资人士赞誉为“孤品”的综合金融商业模式。
本文梳理了马明哲领导中国平安至今34年历程中的80条商业思考,包括创业维艰、战略升级、管理之道与人生成长等维度,这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中国平安能成为一家万亿营收,千亿净利润的企业。
一
关于创业维艰
1.我这辈子不想做别的事,只想把平安做好,让这个民族企业和国际公司一样好,甚至比它们还要好。
2.平安是改革的产物,不能成为改革的对象。
3.过往三十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弹指一瞬,但平安伴随“春天的故事”的旋律,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扎根南海之滨深圳,在这片充满生机活力的沃土,精心耕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竞争中求生存,创新中求发展。(年新年致辞,此时正值平安成立30周年)
4.平安永远不要去想守业,想守业的话,那就不是平安。如果有一天,你们发现我这个董事长开始谈守业了,就可以让我下课。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不停地创业、永远不断地在克服困难中前进,永远勇敢地迎难而上。
5.遇难而退是狗熊,与难共存是必然,迎难而上是平安。
6.纵观中国企业发展,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可能90%的企业都消失了;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中,95%的企业都不见了,全世界的情况也基本如此。
7.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崛起的背后,一定是以几家全世界最杰出、最优秀的企业作为支撑,平安必定是其中的核心企业之一。(年,马明哲在《平安新价值管理文化》一书中写下了平安的奋斗目标)
8.好比一个人一开始挑80斤水,第一个目标是斤,然后是两三百斤,最后才是千斤重担。大概在创业十年后,平安形成了“要做中国崛起过程中,全世界最杰出、最优秀的核心企业之一”的长期目标,并和国家富强、人民扬眉吐气关联在一起。
9.平安是蛇口的孩子,30年来,我们从未改变当年从蛇口出发时的精神和品质。永远在创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这句话是蛇口基因的集中体现,也是平安文化的精髓概括。在这样的鞭策下,平安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蛇口基因能保存多久,平安未来就能走多远。
10.30多年前,平安提出一年完成万元的保费目标,这一目标仅是中国人保保费的几千分之一。很多老同事都是内地的干部,刚到深圳,无法解决住宿问题也毫不介怀,白天一起骑自行车跑业务,晚上回公司打保单,夜里就睡办公室地板。
11.平安保险是个新生儿,用什么来证明它的生命力呢?一是靠一颗对客户的真诚的心,二是靠每个人忘我的工作。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12.一停下步伐,就会失去冲劲和激情,失去应对挑战和压力的能力,这样终有一天会被淘汰。社会在不断地变、市场在变、竞争者也在变,机遇和挑战每天都不会一样。
13.在队伍行进的路上有一座山或一条河挡住了去路,75%的人可能放弃;20%的人可能选择绕行,猴年马月才能到达目的地;只有5%的人,会选择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不达目的誓不回头。
14.我的司龄是30岁,我的心态也只有30岁,30岁算是正当年,还可以和大家一起奋斗、继续努力。希望平安创立年时的CEO会说,我们最早那个叫马明哲的CEO干得不错。
15.平安的成长,得益于国家富强,得益于社会繁荣,得益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也正是我们30年前从蛇口出发时最原初的想法和憧憬,是中国平安立业的初心。面向未来30年,我们要更加铭记这个初心,更加懂得责任之重,更期待为民生改善尽绵薄之力。(年,马明哲写给平安人的年新年致辞,此时正值平安集团30周年)
16.我主要负责从0到1的创新,从1到N就交给团队去做。平安从无到有,从产险到寿险,到信托、证券,到陆金所、好医生、金融壹账通等30多家子公司,每一个新模式出来,想明白后就开始找团队,推一把、扶上马,然后我再开始下一个0到1。
17.平安不是一个赚钱机器,而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
18.推销的不仅仅是一个保险产品,更是一份对亲人的关爱和责任,一份对未来的保障和承诺。
19.平安姓社会,平安姓公,属于全体股东。管理层就是打工仔,不为某一单个股东服务,而是服务于全体股东。(当被问及平安公司是什么类型的公司,马明哲这么回答。平安是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股东多元化。平安在上市招股说明书中明确表示:本公司没有控股股东,也没有实际控制人。)
20.越了解越后怕,美国的大公司主要靠管理,一切都计划得很周密,尤其是电脑技术水平,只要输入指令,要什么有什么,将来科技在企业中的作用可能会越来越大。(年,马明哲去美国考察两个月后的感受)
21.平安要建成百年老店,只有一条法则,那就是诚信。如果只有通过不诚信才能获得保费的话,这样的保费宁愿不要了。我们要业绩,更要道德操守,更要诚信。(年,平安遭遇“投连险退保”危机,如果部分客户退保的话,当时平安的损失将超过20亿元,而平安一年的净利润还不到18亿元。马明哲选择了“如果客户要退保,马上安排退保”。)
22.客户要的更多是我们的诚信。投连事件,是平安寿险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危机,给我们上了最深刻的一课,如果我们能永远记住,它也是我们最珍贵的一笔财富。(年,平安度过“投连险退保”危机后,马明哲发出的感慨)
23.在有生之年,积极致力于业务员品质的提升,改善整个队伍的职业形象,让平安的业务员队伍成为公众最可信赖的队伍,让这个行业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行业之一。(年,平安度过“投连险退保”危机后,马明哲发出的感慨)
24.小胜靠机遇,中胜靠人才,大胜靠平台,长胜靠生态。生态包含了平台、人才等。我们对“金融+生态”战略的探索,已经进入无人区、深水区,放眼世界,无先例可循。过去,我们有中国范围内的创新,现在我们有世界范围内的创新,并逐步取得了突破和阶段性成果。(年5月,马明哲在平安成立30年庆典上的讲话)
25.危机感是平安创新的持续动力和方向。
26.金融的天职和宗旨是服务实体经济,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着力点,要为实体经济和国家重要战略、重大建设引入“活水”,保驾护航。(年10月)
二
关于战略升级
27.不怕多花钱,只怕走错路。
28.为什么平安能够走到今天,和同业的差距逐渐拉开?因为我们总是有危机感,因为我们总是比同业看多几步,总是比同业提前走几步,否则我们肯定输在未来。
29.我如果只做今天平安要做的事,那平安就没有明天。只有做明天的事情,平安才有明天。
30.创造巨大差异的变革是有阻力、有成本的,但是必须创造这种差异化,正是主动追求巨大差异才成就了不一样的平安。
31.我国金融企业与西方的金融企业处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上,后者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专业化经营,而我国金融企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专业化水平相对比较低,自身的管控能力和约束能力还很有限,单个业务所产生的风险如果缺乏有效控制,可能会引发巨大的系统性、全局性风险。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由于各行业特点不同,分业模式也会有所不同。(年,马明哲接受《人民日报》采访,回应关于分业经营的看法)
32.此次汇丰参股平安,在很多媒体眼里,平安已经大到足够使它们时刻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