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财报的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些表格,密密麻麻的数字让人眼花缭乱。对于初次阅读财报的朋友而言,无从下手,更别说读懂数字背后的秘密。
我们都知道,阅读财报是了解一家企业商业模式、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的起点。所以读懂财报附注中的表格,是每一位热爱研究企业的投资者必须要做好的功课。今天我要讲述的就是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的表格,通过一个简化的案例讲讲这张表格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分析固定资产的来源、折旧、减值、处置以及企业合并对固定资产的影响。并就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1、借款费用资本化后去哪儿了?2、企业租赁时,为啥要确认一项资产,又要确认一项负债,麻不麻烦?一年付多少租金就确认多少费用进入利润表,多方便?3、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计提减值背后的逻辑是什么?4、计提的折旧到底去哪儿了?5、折旧是如何影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折旧流程图6、为何说企业维持必要的资本开支最好等于折旧和摊销?7、汇兑损益和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是什么东东?8、“模糊的正确胜于精确的错误”在固定资产减值中的应用最后,以陕西煤业、海螺水泥两家上市公司为例,聊聊如何阅读密密麻麻的数字,如何通过数字发现企业背后的秘密。并顺带谈谈阅读上市公司合并报表数据的难点。固定资产的来源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取得固定资产有很多途径:购买(包括直接使用和需要安装两种情况)、自行建造、通过改造旧设备获得新设备等,这些常规获取方式比较容易理解,后面的“简化例子”中会进行介绍。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借款费用资本化,会计书上是这么说的: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只有固定资产建造期间实际发生的利息成本才能予以资本化。简单理解就是:
(1)只有工程建造期间的利息费用才可以资本化。工程正式开始施工以前不可以资本化,已经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之后也不可以资本化。
(2)要有借款发生,没有借款,哪来借款利息资本化?
(3)借款利息已经实际发生,如果一笔借款刚刚拿到手,还没有产生利息费用,不能将未来的利息费用在本期资本化。
(4)工程已开工,并且已经发生支出,如果工程都还没开始花钱,就将利息费用资本化,显然不合理。
(5)这里有点要注意,借款费用不仅仅指利息,还包括诸如因借款产生的折溢价摊销、外币借款产生的汇总差额以及融资租赁费用等等,知道一下即可,具体的公司要具体分析。
(6)一个工程,建造的时间必须要足够长(1年以上),几个月就造好的工程,借款费用不能资本化。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由于人为原因或者故意将工期拖长,借款费用也不能资本化。
(7)在工程建造过程中,如果出现长时间的中断(3个月以上),借款费用必须停止资本化,直至工程继续开工。
由此想到几个与借款费用资本化相关的造假动机:
(1)将不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进行资本化,这些本该进入利润表的利息费用,假装成一笔资产躺在资产负债表上,降低了后期利润(折旧增加),美化了本期利润;
(2)做工程时拖拖拉拉,让更多的借款费用资本化;且竣工后迟迟不转固定资产,一是可以继续将借款费用资本化,二是可以减少折旧费用,充分展示出管理层“努力”为公司创造“利润”。
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一项工程如果使用借款,其来源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专为指定工程借的,专款专用;二是企业一般的借款,并未指定某特定工程使用。
借款利息怎么算?会计书上说得挺复杂:什么合同利率(票面利率)、实际利率,什么折价溢价摊销额,摊余成本……
我说的简单一点,不用搞那么复杂:
(1)利息费用就按借款额乘以借款利率计算(当然,如果企业借的钱与合同上写的不一样的话,还是要用实际利率计算)
(2)工程专用借款: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还没有动用的那部分借款存在银行产生的利息收入(也可能不是存银行,而是用于短期投资,所产生的投资收益要减去)。
(3)如果是占用一般性的借款,原则简单:占用多少时间,将占用金额在占用时间内产生的利息费用资本化即可。
(4)以上方法仅仅是理论上的东西,具体上市公司到底怎么看,在下篇的陕西煤业和海螺水泥实例分析中再聊。
借款费用资本化后去哪儿了?一张图就能解释清楚:
对于其他几种固定资产获取方式,说明如下: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就是公司拿非货币性资产A,去换另一家企业的非货币性资产B,总之A和B都不是现金。至于为什么要换?大家各取所需吧,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动机。如果碰到金额巨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我们还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