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共享经济的顺风车,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P2P租车平台,进入年,却陷入了不温不火的状态。
PP租车和凹凸租车,开始通过抽佣金的方式获得收益,并拓展长租或者“出险代步车”等新业务;宝驾租车则从今年5月份起更名为“宝驾出行”,同时将公司的主营业务从P2P租车调整为分时租赁;友友租车也已全面转型为新能源分时租赁公司,并更名“友友用车”。
这些共同起步于私家车共享的创业公司,开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P2P租车还是门好生意吗?分时租赁模式会否成为互联网租车更为理想的形态?
转型分时租赁
宝驾出行CEO李如彬认为,P2P租车发展两年多没有迎来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车源供给太少,在中国当前的诚信体系下,更多车主还是持观望态度。二是由于分享经济的特点,车辆很难做到标准化,车主的随意性也很大。
另外,虽然汽车租赁市场在以每年27%的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但租车从目前来看还是旅游产品,这意味着租车只能是少部分人的需求。而滴滴做的是出行产品,人们使用的频次更高,也得到了更大的资本支持。
PP租车和凹凸租车则都拿到了过亿人民币的投资。年,宝驾出行也曾获得58同城、中国平安、启明创投等公司的投资。李如彬透露,宝驾出行已经在上个月拿到了新的融资。
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宝驾出行在最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开发了顺风车拼驾、新车试驾、分时租赁等新业务。但宝驾出行的商业模式并没有转型,本质上还是汽车共享平台,车源供给大部分还是来自私家车,公司只是将主营业务进行了调整。
宝驾把分时租赁作为主营业务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政策和市场的需求的释放;二是,智能汽车共享软硬件系统,已经到了可以商业化推广的阶段;三是,分时租赁比P2P租车常用的日租方式更加便捷、智能、经济。
分时租赁其实已经吸引了大批企业和资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