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融协同高峰论坛”23日在天津举行。国药控股(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凯表示,近年来,我国大健康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融资租赁将成为大健康产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当前随着医疗大健康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我国大健康行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预计到年,其市场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其中,医疗产业不仅是大健康领域的重要分支,更是社会民生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医疗产业发展尚不均衡,仍以医疗卫生服务为主,疗养服务、健康管理等服务未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因此医疗产业的很多细分领域都可以与融资租赁相结合。目前融资租赁企业的合医院、药厂、医疗服务商等,医院的设备融资租赁是当前行业最具规模化的业务模式。
很多大量医疗机构作为公立机构难以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或接受股权投资,而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能在资本市场中发行股票的企业凤毛麟角。而从融资规模上看,面对医疗大健康产业的飞速发展,产业资金需求规模在快速扩张,银行能够为医疗大健康相关企业提供资金,然而受制于银行信贷规模的限制,整个产业还需要其他非银机构提供大量资金。而融资租赁和保理在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因此融资租赁将是大健康产业融资重要来源。
与银行相比,融资租赁能很好地匹配医疗大健康产业的特征。融资租赁产品在融资额度、融资期限、还款方式、担保方式等多个方面都更为灵活,同时,融资租赁公司所覆盖的客户层级也更为多样化。
近年来,随着行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融资租赁业更加注重在新兴业务领域不断拓展,细分专业领域、深耕布局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动向。
商务部日前发布的《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预计至年,我国融资租赁资产行业分布中,医疗制药设备预计达亿元。医疗健康租赁,成为当下融资租赁业务新的增长点。
新业态涌现:大健康产业迎起飞期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围绕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的健康医疗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元量级。未来10年,潜在产值规模有望超过20万亿元,将为我国经济注入新动力。
一方面,促进医疗产业投资的国家政策在持续加码。年上半年,医疗领域也迎来一系列变革。1月初,“十三五”医改规划发布;5月,国务院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进行修改调整,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使用管理;6月,科技部制定了《“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其中提出“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医疗器械产业投资基金,优化投融资环境,引导社会资本向医疗器械领域聚集”。密集出台的医疗政策,给市场投资主体带来了更健康的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转型来看,大健康产业链条上的新兴业态在持续涌现。大健康新兴业态范围涵盖包括养老、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每个细分领域与融资租赁的创新结合都值得尝试和探索。
由此,在行业政策和产业转型的双轮驱动下,在当下,融资租赁公司可瞅准机遇,切入到医疗健康产业当中,可谓恰逢其时。
瞄准医疗:租赁公司加深布局
客观上,医疗健康产业租赁专业化水平高,进入门槛较高,当前业务主要集中在远东租赁、平安租赁等实力雄厚的企业中,背靠厂商的国药租赁、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的环球租赁也有所深耕。总体上,中小型的租赁企业涉足不深。但随着大健康产业市场蛋糕在持续做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切入到医疗租赁领域。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新设立63家金融租赁公司,其中,有24家公司业务涉足医疗行业,占比近四成。此外,今年3月份,中民投租赁集团设立中民投健康产业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这一专业化子公司的设立,体现了中民投租赁集团瞄准于健康产业投融资和健康产业设备租赁市场,有意在大健康租赁领域深耕。
医疗租赁未来业务机遇很大,针对门槛过高的问题,融资租赁公司需要在专业背景、资金实力、结构设计等方面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综观医疗健康租赁业务,融资租赁公司主要与公立、医院、药厂、医疗服务商等不同主体开展业务合作,传统业务是医疗设备的融资租赁。据了解,当前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融资租赁渗透率已达30%。远东租赁、环球租赁等均是在医疗设备租赁深耕的代表。
而近两年来,随着医疗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医院专业化、细分化程度提高,影像中心、放疗中心、康复中心等细分产业项目开始兴起。租赁公司也可抓住机遇,整合市场上优质的项目资源,做大医疗实业项目。平安租赁便是如此。据了解,平安租赁近五分之一的资产规模来自于医疗租赁业务的贡献。在去年底,平安租赁提出做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的策略,计划在5年内在全国省会城市与其他核心城市建立个独立影像中心,把业务从金融服务往医疗实业方向延伸。
此外,发力医疗的全产业链,也是租赁公司拓展业务的选择。比如,医院为核心,贯穿医疗产业链,为医院、药厂、设备厂商、耗材厂商等各类客户提供以融资租赁为核心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及运营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全方位增值服务。
正视风险:机遇与挑战并存
医疗健康行业与民生紧密相关,技术含量较高,需求较为稳定,其信用风险总体可控,且收益流动性较高。但医疗租赁的风险也客观存在,行业内同质化现象有所加剧。
从市场实践来看,医疗租赁的行业门槛整体较高。“从事医疗设备租赁,需要充分理解这个领域的风险。”有租赁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医疗行业的监管和法律要求高;另一方面,医疗租赁需要一定的产业背景积淀,独立的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进入,难免受到专业背景限制的影响。
因此,独立的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进入医疗行业,需具备足够的专业化能力和人才储备,对项目的全流程风险管理有较好把握。当前,融资租赁公司已经开始借助大数据等手段,不断完善对医疗健康项目的立项、尽职调查、项目审查评审、合同管理、租后管理等管理流程,进一步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来源:互联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