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烟烫头喝可乐
文丨霍超
去年五月份当《接招》()采访右脑人(点击查看当时文章)时,郑伟刚刚在京东众筹中3分钟斩获万天使轮融资。他的创业项目叫「右脑人」,是国内最早的知识共享平台之一。
彼时,他踌躇满志,斗志昂扬,准备在融资到账后搭着共享经济的快车大展拳脚。殊不知,这一等就是大半年。
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由于公司账面资金不足,右脑人搬离了霄云路的办公室,郑伟自掏腰包一百多万负担团队运营。直到难以为继解散团队的时候,京东众筹到的融资款仍未到账。
弹尽粮绝,郑伟不得不终止了这次创业……
休息了一段时间之后,郑伟重新出发,前不久加入太合音乐集团与P2众创空间合力打造的Thouse计划,出任CPO,全权负责线上社区产品的打造与运营,发掘与孵化有才华的音乐人。
△郑伟
本文是郑伟关掉「右脑人」之后,接受《接招》采访时的自述:
前不久关于右脑人失败的报道很多,我也被传的沸沸扬扬,很多朋友表达了他们的看法,有的人站在我们这边,也有人觉得京东众筹在风控上做的没错。我觉得写的基本上都是事实,见仁见智。
但作为一个失败的案例,大家一定认为是创始人的问题,比如说转型没做好、融资的节奏没把握好或者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产品,亦或是低估了市场变化……
但是之所以还把我的故事讲出来,是想告诉大家,股权众筹在中国还不太成熟,中间无论是国家机构还是第三方平台,都还没有特别详细的规则。我希望创业者在面对众筹融资时多慎重考虑。
右脑人的创业想法是在年初冒出的。当时我的想法是先做社区平台,用一个有调性的陌生人社交工具聚集创意人群(设计师、手艺人等),所以我们一开始提出的Slogan叫「让疯子遇见神经病」。
年初的时候,资本环境还比较好,凭着一纸BP我们很顺利地在4月份拿到了紫辉创投、米仓资本、太火鸟共万元种子轮投资。
这笔钱用在开发产品上很快就不够了,到年底的时候AC加速器、紫辉创投、5DS又投了我们多万,算天使轮,但是还不够。
当时的资本已经遇冷,融资的渠道也不是特别好,VC对于社交类产品都已经非常谨慎。在融资之前我们还是一个纯社交产品,后来我一看不行,于是把定位改了一下,叫「全民共享创造力」。搭了个共享经济的风,然后描绘了一个蓝图,希望把这一种非物质的东西也拿出来共享一下。
偶然机会,我们发现了京东股权众筹,也恰好是那个时候京东众筹开始接受天使轮的公司。在此之前,他们只接受Pre-A轮次以上的公司。
后来的事情出乎我的意料,右脑人的众筹在一分钟之内就达到融资需求的%了,5分钟的时候已经融到多万了。我们退掉了多余的钱,成功募集到.5万元,共涉及54位投资人。当时我们对于京东众筹还是十分信任的,负责和我们对接京东人员也向我们打了保票:「最迟三个月融资肯定能拿得到。」
其实那个时候很艰辛,但是从团队角度来讲,拿到投资还是很开心的。融资过后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数据与交易量。
为了拉新我们也有些千奇百怪的地面活动,有常规的打法,也有非常规的打法,用户量从十几万一直飙升到接近一百万。
当然中间也走过弯路。
众筹结束之后,我们也曾试过补贴问题的方式去拓展新用户(即用户在右脑人APP上解答问题后会获得一部分官方补助)。但很快发现很多问题和答案的IP地址相同,并且随着奖励系统出现了很多低质量的答案。我们补贴了几十万后,虽然也收获了几十万(用户),但看到苗头不对后就迅速停掉了。
用户量有了突破,但交易量一直没有上来,我开始有些自我否定。后来我分析用户有这个需求,发现他们的参与方式是有问题的。
因为我们平台的调性和知乎还不太一样——知乎无论是学术性问题还是生活性问题都可以有,范围比较宽广。而我们已经定位叫全民共享创造力,所以更多的是天马行空的东西,本来中国人就没什么天马行空,然后你还强迫他们去问一些天马行空的东西,所以就会产生很不好的结果,导致交易量一直没提升。
我坚信这需要的只是时间,包括我们的投资人也是如此。但是之所以后来他们没有支持,也的确是赶上了资本寒冬,并且整个大风口已经过去,他们也需要对身后的LP负责,这是后话。
这期间我们也一直在和京东联系,希望融到的款项尽快到账。每次京东的回答都是「放心吧,快了。绝对没问题。」
直到我们账面上的钱所剩无几时,京东的回答依然如此。
年8月底的时候,当京东又给了我一次相同的回答后,我坐在公司里有些不知所措。办公室的租金和屋外员工的薪水刹那间成为我即刻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犹豫许久之后,我依然选择相信京东,为了将项目和团队维持下去,我背上了一笔几十万的外债。
借款合同上声明,如果公司还不上的话,需要法人来还,并且要求法人的妻子做联名担保。所以一开始我也没打算瞒着家里,因为我得先说服我太太。
我太太的意思是不要借钱,大不了公司团队先解散,等京东的钱到了你再招。我说团队好不容易组建的,你砍完了再招就不是那拨人了,就很难弄了。
后来的事情人尽皆知。京东在9月份的时候突然出示一份风控报告,里面很严厉的用了一个词叫「重大的投资风险」。其中参考了三项指标,一个是注册用户,一个是日活,还有一个交易量,前面两个我都完成了,而且是超预期完成,但是最关键的那个交易量我们没有达到。
这个性质跟对赌一样,京东认为要拿钱我们得先做到这个数据,但是我要做到数据我必须先拿到你的钱,所以就会变成一个死循环的东西。半年前的标准跟半年后的标准肯定不一样,你想对于一个天使轮的公司,要求月收入五六十万,那这就不是天使轮了,这基本可以达到A轮的标准了。
在整个众筹过程中,按道理是有一个关闭期,关闭期一过,条约生成后,你就不能再退了。但是谁知道到最后的时候,又出了一个风控报告,然后说还可以退,当时所有的小股东还觉得很诧异,我们等了5个月,你现在告诉我还可以退。
所以等待5个月投资未果后,一些小股东因为有些个人原因想要退出,我们也理解。但股东变更需要去工商重新登记一些信息,即使其中大部分还是支持我们的,也需要再等几个月的时间。所以京东集团风控部最后做了决定把钱退给小股东。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懵了。因为我在借款的时候,对方批准也是因为有京东的融资协议在做背书。京东一退款,整个链条里面的人都傻眼了。
后来两、三个月,我基本不是在去见投资人就是在去见投资人的路上。那个时候资金链已经断了,我在面对资本时说话的底气都已经很不足了,数据也没有特别好。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讲的话,即使我特别喜欢你,也得看好几个月。
其实我也明白,正好又赶上年底了,要开始休假了。我觉得希望不是很大,但是还是抱着一线生机,基本能跑的,我认识的都跑一遍。
然而投资永远是投锦上添花的,谁会投这么一个资金链断了,还欠债的项目呢?所以我知道差不多结束了。
中间还是要谢谢我的朋友和一些投资人,在我们资金链断裂之际,资方为我们提供一个场所,让我们团队在一起走完了最后一段时光。包括发不出工资的时候,投资人和一些朋友还借了一些钱给我,属于江湖救急。包括刚叔(紫辉创投合伙人郑刚)在前后也一直帮我们想办法,还在想能否搏一把。
其实现在来看的话,京东没有错,我也没有错,小股东也没有错,错在众筹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当中国整个股权众筹的模式还在摸索的时候,右脑人变成了一只小白鼠。再加上资本遇冷后,众筹平台风控对于项目的考核都非常严,好像据说最差最差也得收支平衡,但凡烧钱的项目他们都不做。
其实我们的定位和「知乎」有些像,不过右脑人从一开始他就不是解决一个大众需求的东西,我们更多的是想解决一些小企业主在经营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付费找到一群帮他解决问题的人。这是一个很刚需的事情,不过频率一定不会太高。
直到最后,我们用户的参与度和活跃度都是很高的。但是相对来说,信息的供给量太大了,而需求量没那么高,这是我们商业模式中比较失败的一个地方。我当时想通过用户量级的提升然后来规避这个低频,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熬到那个时候。
其实我创业也不止一次了,只不过这次打击和损失相对比较大一些。因为没钱,现在我太太对我的要求就是「想干什么都可以,快些赚点钱回来。」
对我儿子来说,原来在学校的时候,他会介绍他爸爸是一名创业者,但是现在创业失败了,老师再让买一个东西的时候,他就会说「我们家没钱了」,挺惨的感觉。
但从更大的角度讲,我这些年在创业上的经历,包括之前也在别的创业公司做过。即使最后没有把它做的特别大,但也没有损失,而且中间还赚了。
这一次来讲的话其实也算赚了,起码别人没踩过的坑我都踩过了。而且在移动互联网阶段,真正属于我创业的产品只有这一个,所以我觉得起码让我们用户能想起来曾经有一个产品叫右脑人,这个产品很特别,那也够了。
接招,是由知名媒体人方浩创立的科技新媒体,旨在「深挖创业新贵,梳理行业趋势」。我们已经报道了近千家公司,其中95%的公司获得了新一轮投资;对知名互联网公司的深度解读获得广泛传播。接招爆款文章如下:
接招原创热文
《王兴式宿命》
《他们关掉公司,全职炒房,赚的比创业多很多》
《朱啸虎VS王兴:有生之年,狭路相逢》
《中国互联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姚劲波赢了江山,杨浩涌收了江湖》
《他们身价过亿,却选择在北京租房》
《他连续做出了两款用户过亿的产品,秘诀竟然如此「反常识」》
《月入近30亿!《王者荣耀》的登顶之路》
《特稿丨谁的雄安?》
《估值超50亿,几乎没有融过资,色魔张大妈凭什么IPO?》
《陈欧的光环与Bug》
《市值亿美金的腾讯,在1年赶上了第一个风口……》
《百度越来越像年的腾讯》
《「老炮」赵鹏:刚创业时做招聘的自己都招不到人,Boss直聘是被逼出来的》
《我为什么不看好共享充电宝》
《理性打脸:上榜福布斯的中国顶级投资人,都投错了哪些公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