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说到行业竞争格局,结果晚上欧菲光就爆出了被踢出苹果供应链的消息,正好顺着这个事情继续往下聊一聊。
和光伏产业一样,手机制造业也是同时具备高成长性和强周期性的行业,年之前,一批本土电子制造业公司随着苹果供应链的转移开始一步步由小做大,随着智能手机高速增长带来的行业红利而迅速成长。正如同此刻的特斯拉产业链一样,彼时苹果概念里面也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大牛股。而那时的小米也还没能成为“年轻人的第一部手机”。
年,整个行业的高速增长戛然而止,首先是全球手机销量首次下滑,5G换机潮的预期被打破,紧接着中美冲突升温,贸易摩擦加剧。一时之间,似乎行业红利突然消失了,昔日的大牛股纷纷开启了暴跌模式。A股的蓝思科技,歌尔股份,东山精密,信维通信等,港股的瑞声科技,舜宇光学都难以幸免。那一年只有立讯精密凭着到处抢单苹果订单获得了机构的抱团,最终取得了只回撤两成(同期沪深是-25%)的优异成绩。而其他公司股价基本都是腰斩,甚至是腰斩再腰斩的惨淡表现。那一年,华为加荣耀事实上成为了中国手机市场的销量榜首。
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降温,HOVM国产安卓手机销量的崛起,手机多摄的普及,TWS耳机的火爆,行业景气度再次向上,声学的歌尔,光学的舜宇走了出来,而立讯一如既往的快速扩张。欧菲科技却深陷泥潭,哪怕是把名字又改回欧菲光,希望以此来告诉大家今后要聚焦光学主业。然而现实是无情的,当三高问题已经开始严重影响公司造血的时候,金立的欠条变废纸已经不是压倒它的最后那一根羽毛了。
步子大了容易扯到蛋,这话不假。欧菲自身的战略失误一定是主因,但是昔日这些披着“科技”皮囊的代工厂们,真的是一门好生意么?其实仔细看看他们的毛利水平就清楚的明白,说到底其实都还是苦命的打工人。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演变,每年都需要更新和引进大批量的设备,同时还得备着一定数量的库存,久而久之,随着时间增长的,只有不停的折旧和库存跌价,客户的要求必须得完美配合,设备要买,技术要升级,硬着头皮举债,否则一旦客户出现砍单风险或者被新进的竞争者抢单,现金流出了问题就更要命。一供,二供或者三供,哪有什么议价能力,拼了命得搞认证,挤破头皮想进来,最后发现这生意可能还远不如融资租赁简单。
东莞,火箭村亦或是中国其他许许多多的代工厂所在地,还有千千万万的年轻人们,许多地区和人物的命运被捆绑和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是中国电子制造业成长的现状,稳定就业,创造税收,更多的是脚踏实地,而并非多么的光鲜亮丽。
中国智造,国产替代,科技自立自强,其实一直都是一条平凡之路。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没有风浪,便没有勇敢的弄潮儿;没有荆棘,也没有不屈的开拓者。时代的弄潮儿们,对于大风大浪,总是欢喜的。
股海观复老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