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与实体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领域之一,“中国制造”的美名便由一代代中国企业家在千锤百炼中铸造。作为中国融资租赁业的先行者之一,早在年创业之初,远东宏信就开始在工业制造领域持续探索“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业务模式。
近二十年来,远东宏信先后为多家身处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业制造企业,提供定制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累计投放资金超亿元,为中国工业制造业的设备更新、产能扩张和升级进化提供了强劲动力。
多年积淀
三大优势铸就远东宏信核心竞争力
FirstYear
远东宏信在工业制造领域的融资租赁业务起步于年,在国内属于首开先河。但在当时,市场对融资租赁业务存在认知盲区,通常把融资租赁比作“第二银行”。这样的观念一度让企业对参与融资租赁兴致不高,大多还是通过传统的银行渠道获得资金。但银行信贷往往需要土地、厂房等不动产作为抵押,许多企业只能望梅止渴。
彼时的远东人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消除企业的误会,他们向客户详细描述融资租赁这一业态,他们解释融资租赁业务可以把固定资产盘活,他们说服企业需要多元化的融资结构。“刚刚进入行业,公司就会进行系统培训,要求所有人都清晰地理解融资租赁与银行信贷的不同。”早年加入远东宏信的客户经理都有这样刻骨铭心的经历。
早期的远东客户经理在展会上向客户推介融资租赁业务
这种带有知识普及色彩的传道工作非常艰辛,但作为中国融资租赁行业的探索者,初创时期的远东人非常执着。正因为这份对事业的执着,推动了融资租赁服务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渗透,破解了“短贷长投”对制造型企业长期发展的掣肘。如今,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融资租赁这种更符合自身发展的金融服务。
在实体经济领域,金融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发挥稳健的支持功能。工业制造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始终是一种客观存在,尤其在今天,工业制造企业资金紧张乃至“钱荒”更是个行业痛点。但要想真正在工业制造领域把金融服务做好并不容易。回顾多年历程,远东宏信在制造业的业务发展直接得益于三大优势,即资金、团队和风险管控能力。
作为中国融资租赁的“鼻祖”,远东宏信是行业中最早建立全球化资源筹措体系的公司。10多年前,尽管全球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作为央企混改的先行者,远东宏信仍决意积极拥抱市场化改革,获得全球顶级战略投资机构KKR、GIC、CICC注资1.6亿美元。不久后的年,远东宏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日益受到全球高质量机构投资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