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能舍命救WeWork,为何没人愿意

投稿来源:智能相对论为什么孙正义能舍命救WeWork,却没人愿意接盘蔚来?如果从面临的困境上看,WeWork和蔚来并没有不同,都急需资金续命。蔚来好歹上市了,WeWork却在上市的路上被堵,两者都走在了寻找资金的道路上。目前,两者都很虚弱:蔚来持续失血,融资能力很低;WeWork还在亏损,估值大跌。它们都因为资本远离而陷于困境,所不同的是,蔚来暂无人伸出橄榄枝,WeWork却得到孙正义的竭力救助。同病相怜的两个企业,得到的认同为何差异那么大?01泡沫爆掉的WeWork在WeWork估值暴跌之后,孙正义一度很懊恼,责怪自己投资失误。相反没有怪罪诺伊曼的意思,而是用大约10亿美元买下了诺伊曼的股份,并给了1.85亿美元咨询费(约等于遣散费)还有5亿美元其他费用,一共17亿美元,让诺伊曼套现离场。孙正义准备继续用50亿美元投入到WeWork,据说这里有一部分是不占股份的。因为WeWork估值血崩之后,已经低于孙正义此前投入的亿美元,加上后续的投入,孙正义一共投入了超过亿美元,目前WeWork估值大约为80亿美元。在这场估值游戏中,摩根大通起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它极力推高WeWork估值,另一方面利用与诺伊曼的关系肆意借贷,据网络媒体报道称,摩根大通在到年几年间给诺伊曼贷款超过7亿美元,在此期间诺伊曼还置办了豪宅。作为WeWork的投资人之一也是其债券承销商之一的摩根大通的做法让同行不理解。而且摩根大通给WeWork的混乱管理有火上浇油的作用。诺伊曼甚至将其妻子还有好多亲友招至麾下,十足的家族企业的感觉。诺伊曼还在设想以后子孙都能继承这家公司,以至于在公司章程里写入了这样的条款:如果诺伊曼意外身故,他的妻子能继任CEO执掌WeWork(看来是真准备为爱献身了)。都年了,还有这样的笑话。这固然能够体现诺伊曼的爱心,不过这是公司不是私产,能不能不公器私用,照顾下投资人尤其是孙正义的感受?膨胀的诺伊曼不知所以了。最初,孙正义在见到诺伊曼的时候,手头正好有愿景基金的大额注资,在谈了10分钟后,就承诺给WeWork44亿美元。犹如孙正义投资Uber一样,他对其创始人卡兰尼克的要求就是:你不接下我的钱,我就转投你的对手Lyft去。据说,这笔钱让诺伊曼疯狂了。此前,孙正义嫌弃诺伊曼不够战斗不够疯狂。几年过后,孙正义不得不承认,他是遇人不淑也是识人不准,他一度将WeWork与阿里对比,但他忘了,诺伊曼不是马云。再造一个阿里,就看孙正义有没有这个运气了。但再造阿里的执念,让孙正义对共享经济接近着迷的执着,亿规模的愿景基金让孙正义财大气粗。他的投资单位都要比对手高一个数量级。据高盛的投资人透露,当他们想拿万美元左右商量投资项目的时候,孙正义会直拍出10亿美元以上。直接把投资对手吓跑了。但这样的手法直接让孙正义入坑。比如,由于高盛是Uber的股东,它在年投入了万美元,高盛有意推高Uber估值。在Uber上市的时候,高盛获得了6亿美元的回报。外界就质疑高盛的动机,推高Uber估值就是为了自己的高回报。但就从Uber开始,拉开了刺破高估值的序幕,投资界对类似概念型股票开始避雷。一方面是降低它们的估值从而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则是警醒后来者,开始扫雷。对于依靠长期亏损获得市场动能的企业,在资本市场开始不受青睐,没验证的商业模型开始失血。结果很显著,Uber从亿到亿,未上市的Waymo从亿到亿。智能相对论在想,这些大幅调低的数字,是不是像写在投资人脸上的怀疑,充满了对新经济的不信任。那些靠烧钱换增长的企业大受影响,资本市场的风向开始转变。WeWork由于管理混乱,正好撞到了枪口上,本来要起飞,结果被按趴下了。这波风潮受影响最大的共享经济以及智能驾驶,正是孙正义大力投入的范围。这个有钱的男人好像正在被华尔街的资本打击和报复。这一连串打击还带来了另一个结果:投资人对孙正义的眼光开始怀疑。尽管在过去的18年里,孙正义投资了多家企业,只失败了多家,最近的变故却让软银的第二支愿景基金筹措变得困难,软银甚至自己投入了亿美元才算募集成功。但当孙正义继续下一笔的投资的时候,可能会手抖了。软银也大受其累,负债被推高到了亿美元以上,孙正义面临前景不明,后院着火的窘境。而且软银收购Sprint的余痛未了,孙正义还在推动T-Mobile收购Sprint回血(最近获得通过)。此前出售阿里股份套现以及把Supercell卖给腾讯,都是为了快速回血。在日本,软银也不顺利,旗下运营商业务没获的正式的5G牌照,只拿到了东北、关东、九州等四个地区的预备许可证。它的对手NTTDo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ash.com/zlyz/14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