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怎么走 http://www.xftobacco.com/m/科创板也应该进行风险预期目前科创板的一些规定逐步公开,如果说之前大家谈的看法还是一些猜测的话,现在实际上除了到时候能出现什么公司还不知道,很多问题已经非常明朗。很多人非常看好科创板,认为将会出现全面上涨的局面,对待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是该平常心对待。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平台或工具,风险与收益总是并存,特别是科创板与主板(这里泛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下同)比出现了一些实质性差异。根据目前紧锣密鼓的节奏和公开的信息看,科创板有这么几个特征已经确定:第一个是注册制,而且是自动化的注册制,尽量减少人为干预;第二个是对上市企业条件宽泛,甚至亏损都可以上;第三个是交易者有所限制,得有股龄有股市资产。对于科创板的预期问题,我认为还是该心存敬畏,正确评估风险,这个问题可以从科创板涉及的三个主体角度来看,决策层、企业、投资者。一、第一个角度,从决策层角度看科创板到底要起一个什么作用?我想,主要有三个作用,第一个,就是试点注册制,这是科创板的最核心意义。其实没什么别的原因,就是担心注册制对主板冲击太大,怕把几十年的股份制改革建立的股市给毁了,尤其在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候。就是说我在主板和注册制之间设一道防火墙,单独设置一个科创板,把它跟主板隔离开,它实行注册制,如果实行得好呢,主板可以也实行注册制,然后就有两条路了,一条是简化两市,上海主板和科创板合并,深圳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合并,因为如果主板也实行了注册制,这之间的界限实在有限;另一条是上海科创板和深圳创业板保留为所有新型政策和企业的实验地,成熟了就转主板。这是注册制试点实行得好的话,未来的选择,如果实行得不好呢,也无所谓,大不了跟三板一样。第二个作用,为中小企业融资解决途径问题。大家都知道,中小企业和成长期企业融资真的是艰难,有了这个渠道,就简单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要是在科创板你还融不到,那对不起了,你是真的不行。同时呢,对于那些在主板排队等着审核上市的企业,也给你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急于用钱的,去科创板,由市场来审核你,募集不到资金,那只能说市场不看好你,不急着用钱的,你也可以在这排着。这样既建立了融资渠道,又解决了排队拥挤问题。第三个作用,为各种新的理念和工具提供实验田。比如电子化审核,信息事后监督,亏损企业通过这里重组,小企业帮助孵化等。总之,针对资本市场的一些想法都可以在这里进行论证和实验。从这点上看,我倒觉得未来即使科创板发展的好,也不会跟主板合并,毕竟总会有试点事项,倒是深圳的中小板和创业板,存在意义不大,深圳很可能也设置科创板或将创业板改造成科创板。二、第二个角度,从企业角度看从企业角度来说,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目前仍在主板排队的企业,第二类就是没排队但实力不错的企业,第三类就是实力不咋地但迫切需要钱的企业,可能有创业黑马也有垃圾公司。对于已经在主板排队的公司而言,包装辅导该花的钱都花了,该排队的也在排着了,这个时候你忽然要他们退出排队去科创板上市,我觉得多数得先观望。很简单,主板上市的表现基本是既定的,目前来说,比发行价涨个三四倍是必然的。而在科创板上市的表现呢,是个问号,所以,反正是自动化申请,随时申请随时可上,那为什么不等着看呢?对于第二类企业,本就无意于上市,即使某天想上市,当然想利益最大化。资本是逐利的,不排除这些企业尝试去科创板试一下。但上市交易价格如何,目前这部分企业有多少,价格表现如何,不好估计,这部分企业也是科创板的希望。对于第三类企业,我认为会相当踊跃。结果就会出现原来意图上新三板的企业都会选择在这里上市,说得我都有冲动注册个企业去上市了,反正亏也能上。三、第三个角度,从投资者角度看从投资者,就是股民了,宽泛点,包括两类人,一类是机构,另一类是散户。首先要明白,有一个水下的规则,就是上市公司总与机构配合做市,过去叫坐庄,现在叫市值管理。对于新上市公司,科创板为机构开辟了一个通道,一个可以随便与企业合作的通道。以前,一家上市公司会受到多家公司竞争,为了上市获得超额收益。现在,好了,不用竞争了,机构可以随便选企业了,一拍而合,上市想怎么做怎么做。那么问题来了,就是科创板的原则是重视信息披露和监管,这个监管到底能执行到何种程度,这是决定科创板股价的重要因素。如果严了,可能不会有什么可操作的空间,如果松了,那就泥沙俱下了,科创板将是最活跃的一个板块。对于散户而言,其实50万是个很好的门槛,过了50万炒股资金的人,其实都是有一定承受能力的,也相对更小的散户有相对理性一点的思维。那么横在面前的非盈利企业也能上市的规定,将打开亏损空间,我觉得真没必要,主板都几千只股了,何必去冒这个险呢。虽然进股市就是为了风险下的收益,但也不能往枪口撞不是。所以,小散也是个观望为主。另外,据交易所统计符合条件的有万人,但两市目前成交活跃的大致仅有万左右,这万分散到众多的股票中,这万散户有多少进入科创板,初期恐怕能有万就不错,不信你问问身边人,有几个股民去三板交易的。四、几点判断1.关于赚钱效应。在注册制和亏损企业也能上市的情况下,科创板要想成功而不变成新三板的样子,必须得有赚钱效应。所以,必须开个好头,让人们相信它,愿意交易它,也就是说取决于起始几批上市公司的样子。这里面管理层要把握一个尺度,如果把蓝筹搞过去,那就与主板界限不明了,如果没有主心骨企业开头,那后期可以预料。2.关于监管尺度。前文说过了,机构必然与企业有“合作”,而且规定了中介保荐机构要自己出钱跟投并锁定一定期限。严监管了,赚钱效应必然弱,监管松了,机构乱搞。我倒建议严一些,逼迫机构去发现好企业,产生健康的赚钱效应,但是我认为不乐观,这个受资本市场大环境影响,监管法规并不健全,处罚也不够严厉并受各种因素干扰。3.关于信息披露真实度。尽管上市审核制和现在的监管状况饱受诟病,但不得不说它确实在投资者和不靠谱的企业之间架构了一道防火墙。现在亏损企业和创业企业都能上市的情况下,信息实际上是不对称的,即使全部真实,披露时间点也是滞后的,就是说,等披露就晚了,会直接触发退市,这个风险令人望而却步。所以,投资有一基本要点就是少赚胜于亏损,还是该对科创板怀有敬畏之心。很多人看好炒第一批,认为新东西上来都会炒一波,或许吧,如果开始就入,跟赌没有区别,如果观望后才进入,那你随时可能是接盘的那一个。我想问一句,请问那些炒三板第一波的人你赚了吗?有一组数据顺便提一下,截止年1月,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超过为1万家,其中采取做市转让方式的企业超过0家,大约占比10%。年5月1日,创业板估值中位数倍,新三板做市板块估值中位数47倍;到年底,创业板估值中位数35倍,新三板做市板块估值中位数13倍,这几年持续走低。我测算过企业中业绩好的比例,净利率超过10%的企业不到5%,具体测算过程可以看一下我之前的文章“新三板有个啥意思”。(陈皮财经:所有百家号文章皆系本人个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ash.com/zlyz/14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