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科学院院长刘尚希日前撰文指出,当前商业银行经营成本高,继续降息难以承受。因此,银行业降成本也很重要,这样才可能让利社会,更好地服务实体企业。根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查,年至年,银行贷款平均利率从7.23%下降至6.49%,同期,债券融资平均利率和股权融资平均费率均有所上升。银行借款渠道的政策效应明显优于债券、股权融资渠道。尽管银行借款渠道政策效应显著,但未来降息空间可能有限。银监会在线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净息差分别从年第一季度的2.53%与1.29%下降至年第一季度的2.03%与1.07%,下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继续降息对银行来说难以承受。另一方面,银行渠道融资还存在中介机构收费偏高、时间成本较高的问题。财科院调查显示,除银行收费外,与企业贷款相关的其他中介机构收费包括公证费、代理服务费、环评费、安评费、审计费等十余种。例如,广西的企业反映,除银行利息外,中小企业贷款需要支付2%-3%的担保费,0.15%-0.5%的评估费,0.2%-0.8%的保险、律师、公证费,中间环节费用约占贷款本金的3%-4%。除直接融资费用外,企业还要承担一些隐性成本或间接成本。实地座谈中部分企业还反映,银行从与企业接触到发放贷款一般需3-4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贷款办理周期过长给企业带来资金压力,甚至导致企业错过商机。在资本市场方面,调研显示各地各类型企业债券融资平均利率、股权融资平均费率未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表明本轮政策效应不明显、不稳定。但是,调查数据显示,年,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平均利率为6.49%,而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成本为5.11%和1.42%。“债券融资平均利率、股权融资平均费率明显低于银行借款平均利率。”刘尚希表示,“这充分说明,我国资本市场为优质企业提供融资的能力已明显增强,有较大潜力。”此外,调查还发现,降成本政策在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企业以及不同行业的效果均有差异。其中,国有企业获得的政策实效大于民营企业。-年,国有企业银行借款平均利率明显低于民营企业。从降成本政策实效看,国有企业从银行信贷领域获得的政策红利多于民营企业。在银行借款渠道,年国有企业的平均利率为5.26%,民营企业则达到6.79%。说明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依然存在。但同时,国有企业在债券、股权及其他融资渠道方面获得的政策实效表现不明显。针对以上问题,刘尚希等人建议,通过构建大数据平台推广“关系型”贷款技术在银行业的普及与提升,结合服务模式创新推动信贷管理制度改革,合理分配审批权限,简化流程,缩短周期,让利社会;进一步简化企业上市审批手续,缩短流程。同时,应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完善新三板二级市场交易制度,增加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一级市场交易的活跃度,促进挂牌企业实现实质交易。另一方面,需进一步简化和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基本程序和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发起设立区域性、专业化中小民营银行。同时鼓励组建政策性或社会资本方发起参与的中长期信贷机构。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ash.com/zlyz/13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