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甘肃从雨后初生到如今枝繁叶茂。经济社会、项目建设、民生福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一串串亮眼数字、一项项显著成果,不仅深刻反映了甘肃的沧桑巨变,更全面印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成就。
70年来,甘肃省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创新,勇于攻坚克难,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非凡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抢抓机遇,砥砺奋进,谱写了甘肃发展改革事业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陇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访了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康军。
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中国经济导报:结构调整始终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迸发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70年来甘肃结构调整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又取得了怎样的跨越发展?
康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有其必然性,是对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的深刻变革。“一五”时期,甘肃被中央确定为国家新的工业基地之一,在甘肃布局建设了兰州炼油厂、兰州热电站、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兰州氮肥厂、兰州合成橡胶厂、兰州石油机械厂、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八○五厂等一批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企业,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工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奠定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工业发展格局,但相对来讲,结构比较单一。进入新时代,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来看,必须努力实现突破和创新发展。这一过程中,甘肃省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和绿色发展崛起,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提升。
从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看,年甘肃省建成了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基地——玉门油田,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安装的百万千瓦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刘家峡水电站,年建成甘肃滨河酒厂,年建成我国第一座荒漠化并网型光伏电站——大唐武威太阳能电站。至“十二五”末,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敦煌、肃州、金塔、嘉峪关、金昌、民勤等一批光电基地相继建成,甘肃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从经济总量看,甘肃全省生产总值由年的13.3亿元增加到年的.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元提高到元,标志着甘肃省迈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从经济结构上看,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65调整为年的11...9,第三产业已占据“半壁江山”,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11.97%,中科院近物所重离子治疗肿瘤技术实现就地转化,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替代进口的重离子治癌装置;新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风光电新能源从零起步,到年装机规模和发电量已占全省的41.7%、20.3%;着眼绿色发展崛起,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年全省十大生态产业完成增加值.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3%,比重较上年提高6.7%。
中国经济导报:对甘肃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来讲,项目建设无疑是加快发展的主要抓手,70年来甘肃如何紧紧牵住项目建设的“牛鼻子”,夯实这一关系全局的重大工作?
康军:立足甘肃省情实际,坚持把谋划论证和立项实施重大项目作为重要任务,切实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补齐发展短板、支撑经济增长的带动支撑作用,努力破解交通、水利等领域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进入新时代,甘肃省发展改革委认真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投资管理逐步从事前审批转向了过程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格局,建成了一大批关系甘肃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
从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看,甘肃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从年的1.44亿元,增长到年的.3亿元,增长了倍;年,民间投资占全省完成投资比重的43.2%,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情况看,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省铁路营业里程由年的50公里,增加到年的公里,兰新高铁、兰渝铁路、宝兰客专建成运营,甘肃进入高铁时代;公路里程由年的公里,增加到年的14.3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年的13公里,增加到年的公里,实现了省际主要通道和市州政府所在地通高速公路、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建成投运民航机场9个,架起了便捷通畅的空中桥梁;引洮供水一期、引黄济临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建成,累计解决了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自年以来累计投资亿元,全面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全省农村全面进入“动力电”时代,农村电网供电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启动实施以工代赈工程,全省累计争取以工代赈资金93.08亿元,建设了一大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有效改善了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条件。
人民群众获得感得到极大提升
中国经济导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重要一环,70年来甘肃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改善民生福祉方面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大的方面?
康军:我们始终将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衡量发展改革各项工作的重要标尺,在政策制定、项目谋划和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着力兜牢民生底线,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从教育方面看,甘肃“两基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基本完成了“普九”任务,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
从医疗卫生方面看,年底,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个,病床数增加到16.3万张,有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5.7万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重大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人均期望寿命从年的不到35岁提高到73.68岁。
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看,甘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55元增加到年的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得到极大提升。
中国经济导报:甘肃生态环境脆弱,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70年来甘肃在生态保护和治理方面做了哪些突出工作,实施效果怎样?
康军:面对复杂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甘肃省将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治理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积极谋划和建设重点区域(流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发展改革委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汲取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沉痛教训,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从甘肃省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来看,年争取中央资金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年全省掀起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的热潮,成为甘肃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早尝试。国务院年批准成立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祁连山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年争取国务院批复实施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批复并启动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以及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等区域重点生态治理规划。
进入新时代,甘肃省发展改革委继续扎实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起草了《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推动建立了全省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协调推进金昌市、酒泉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等资源环境领域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甘南、定西、兰州、酒泉四个市州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主体功能区战略持续完善,张掖市、甘南州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统筹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基本建立。牵头扎实整改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
释放市场活力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历史机遇
中国经济导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激活和释放市场活力的一个重要途径,70年来甘肃省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中做了哪些“深功”,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康军:立足职能优势,甘肃省发展改革委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甘肃省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实现了与全国一起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年1月3日,宕昌县哈达铺公社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八条具体规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新时期甘肃农村改革的先声。年2月,甘肃省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十个问题的试行规定》,大力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甘肃成为全国最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份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发展改革委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在兰州、张掖、白银、定西等市和兰州新区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探索“不再审批”和“零等待”办理方式。全省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基本完成,新型的公务出行保障方式基本形成。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系统,基本实现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和国企现代企业制度,省属监管企业集团层面公司制改革全部完成,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的企业全部破产终结。组织实施非公经济发展“十大工程”,全省先后出台了50多项促进民间投资、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截至年底,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比重达到48.2%。
价格改革经历了从调放结合、以调为主到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环节价格的过程。年以来,先后放开47项形成充分竞争的定价项目,目前行政事业收费项目比年减少了74%;建立健全居民用水、用气、用电阶梯价格制度;大力度推进电价改革,电力市场化规模达到亿千瓦时,占大工业用电量的56%,~年一般工商业电价每千瓦时降低了0.元,电网输配电价明显降低,通过系列电价改革红利的释放,工业企业近几年年降成本金额均在50亿元左右;成立价格监督检查机构,累计查处价格违法案件10.3万余件,实施经济制裁金额7.84亿元,有力规范了市场价格秩序。建成甘肃省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中国”网站,为社会公众免费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服务。涉农领域改革力度加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试点和抵押贷款试点稳步开展,有效拓宽了农户融资渠道。
中国经济导报:经济全球化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甘肃已由改革开放的后方变为向西开放的前沿,甘肃对外经济和开放水平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康军:年兰州对外开放,成立了甘肃省第一家旅行社。上世纪80年代起,甘肃省累计实施利用外资项目71项,协议外资额.7万美元,涉及家用电器、电子仪器、轻工产品、食品加工等,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出口信贷、商业贷款、融资租赁等形式,为甘肃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甘肃省被赋予“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定位。年5月召开的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年8月,重庆、广西、贵州、甘肃四省区市签署《关于合作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框架协议》。年1月7日,重庆、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云南等西部省区市签署共建“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将合作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助推甘肃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年,甘肃外贸进出口总额.6亿元,是年的倍,年均增长17.6%。
今天,甘肃抢抓“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奋力抢占“一带一路”建设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历史的时空中镌刻下清晰的丝绸之路“黄金段”坐标,“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潮里舞动着强劲的“甘肃动力”,不断深化与中西亚等丝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和产能合作,“一带一路”的巨笔正在擘画甘肃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