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有什么风险存在可提出哪些建

引言

中小企业融资,有什么风险存在?可提出哪些建议?——首先,由于国家间的文化背景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其对中小企业的划分和界定标准也不尽相同,并且同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其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对中小企业的界定采用的标准指标一般均采用企业员工人数、资产总额以及营业收入等。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最早界定中小企业范畴的法律法规是年的《美国中小企业法》,它规定“中小企业是那些私人所有、独立经营,并且在所经营的行业不占支配地位的企业”。美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随着该国自身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目前美国规定员工人数在人以下,营业收入在1亿美元以下的企业都视为是中小企业。

日本对中小企业的界定采用复合界定标准,日本《中小企业基本法》分行业规定了其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例如规定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要少于人,资产总额在3亿日元一下;批发业的中小企业员工人数要低于人或资产总额低于1亿日元;零售业的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下或资产总额在万日元以下等。

对中小企业界定比较相似的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国均从企业员工的数量这一指标来界定,都规定中小企业的员工人数在人以下。

二、企业融资的含义

融资,从字面上来看就是融通资金、筹集资金的意思它起着优化配置社会闲置资金的功能。企业的发展是一个融资—发展—再融资—再发展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地需要资金,可以说充足的资金能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的基础,也是企业实现自身价值的强有力地保障和支撑融资可以分为广义的融资和狭义的融资。

广义的融资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是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在金融市场上贷放或筹集资金的行为。狭义的融资是资金的需求方以权益或负债的形式从投资者或债权人手中筹集所需资金,从而保证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筹资行为。

三、企业融资的方式

按有无金融中介可以将企业融资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在证券市场上,资金需求方直接发行融资凭证给资金供给方来筹集资金的方式,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进行交易。

直接融资能使筹资者获得长期资金,且资金在使用上所受限制较少,筹资成本低,且能加速资本的积累,但其投资风险较大,企业进入壁垒较高。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融资活动的筹资方式,如银行信贷、信托、融资租赁等。与直接融资相比,间接融资依托金融中介结构能通过多样化降低融资风险,实现多元化负债。

按融资方式的不同可以将企业融资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指的是企业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的自有资金。内部融资具有方便可靠、风险低、成本小等优点,一般而言,企业在发展初期多采用内源融资,但如果企业自身规模较小,那么它的盈利能力通常也较低,盈余资金也较少,所以说仅仅依靠内源融资是难以满足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的资金需求。

外源融资是指除去自有资金之外,企业从外部获得资金的过程。相对于内源融资,外源融资的融资成本较高,企业往往会在内源融资的资金无法满足全部资金需求的情况之下才会选择外源融资。

四、中小企业融资理论

融资结构,又叫作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负债各组成部分的构成情况。企业要寻求最佳的资本结构才能实现其市场价值或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融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早期传统融资结构理论、现代融资结构理论和新融资结构理论三个阶段。

(一)早期传统融资结构理论

早期传统融资结构理论是由年,Durand提出来的,它主要是研究企业融资结构的变化方向和范围以及资本结构的变动是否会引起企业市场价值的变化等。早期传统融资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折衷理论。

(1)净收益理论

净收益理论指出,当企业在融通资金时,它所付出的权益成本和负债成本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而且企业的权益成本和负债成本之间是呈负相关的,也就是说企业负债成本的增加,会导致企业财务杠杆率的提高,进而会增加企业的收益,降低权益成本。

因此,该理论认为,当企业的负债率达到%时,企业的资本结构达到了最佳,此时企业的市场价值实现了最大化。很明显,该理论未意识到高杠杆会带来高风险的问题,是一种比较极端片面的理论。

(2)净营业收益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财务杠杆率与其资本成本基本上没有相关关系,即是说无论是高还是低,都不会对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产生显著地影响,进而也不会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变动。该理论还认为企业财务杠杆率会受到风险因素的影响。

企业若要负债经营,会给投资者传递企业经营风险增大的信号,投资者会认为企业的负债经营威胁了他们的利益,因此会要求企业增加其权益资本以降低企业的负债比例,以抵消其增加的风险,这说明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并不会引起企业融资决策问题。

(3)折衷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当企业负债增加时,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并不会大幅度增加其经营风险。此时企业权益成本的变化幅度要小于财务风险增加的幅度,企业的收益就会增加。

一旦超出限度值,企业的负债依旧在增加,那么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就会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企业的权益成本也会随着风险的提升而不断增加,成本的增加会抵消或降低企业的收益,最终会降低企业自身的市场价值。

因此,折衷理论认为在任何一个企业的内部都存在或者能找到一个最佳和最合理的资本结构。

(二)现代融资结构理论

(1)MM理论

现代融资结构理论产生的标志是MM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学者Modigliani和Miller在年在《资本结构、公司融资与投资理论》中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在满足某些条件的情况下,企业融资的方式、数量和比例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没有关系。该理论若要成立,必须要满足以下的假设条件:同类期望;同类经营风险等级;永续现金流;完全资本市场。这些假设条件过于严格,且与经济现实情况严重不符。

年,Miller对MM理论做了修正,被称为修正的MM理论。修正的MM理论认为当企业的负债率达到最高,企业的收益会达到最大值,此时企业的资本结构就是最佳的资本结构。

这一结论表明企业负债越高,收益就会越高,企业最佳的融资方式是负债融资。MM理论和修正的MM理论虽然被视为是现代融资结构理论产生的标志和基础,但该理论过分强调通过负债方式融资对企业的积极影响,却忽视可负债融资会增加企业经营风险等消极影响,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并不大。

(2)权衡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Scott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权衡理论。权衡理论建立在MM理论的基础之上,在研究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时充分考虑了财务风险和代理成本两个因素。

该理论认为企业增加的负债虽然可以从税收优惠中得到弥补,但负债增加的同时也会使企业经营风险和资本成本增加,最为严重的可能会使企业面临倒闭或破产的困境。当企业负债率较高时,企业在市场上进行融资的利率水平就会提高,此时会使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则会减少债务融资,最终会促使企业债务融资的比率下降。

因此,企业要在一定程度内合理衡量资本成本和税收优惠孰大孰小,通过比较成本和收益的大小来寻找企业最佳的资本结构。

结语

总的来说,权衡理论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忽略了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其他因素,比如它并没有考虑到企业融资方式和治理结构也会对企业的资本结构的构成产生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ash.com/zlyz/12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