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一直以来受到各方主体的高度重视。摆在国家发展核心位置的应该是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应该是创新。这是进入新时代,国家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高度认可和重视。
从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来看,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截至二零一九年底,据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显示,总量接近万亿元人民币,人均突破1万美元。可见,我国经过数十年的长期积累,形成了丰硕的经济成果。但是,我国经济如何才能保持长远、可持续发展呢?这就离不开创新投资的引领作用。
因此,加大企业创新投资力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对于优化产业结构、稳定经济增长、提高发展质量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创新投资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环节多、风险大等众多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企业进行创新投资活动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发展潜力,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企业加强创新投资本身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旦研发失败就会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这些特点使得企业创新投资既要受到企业内部微观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的限制,又要受到外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
因此,稳定、可持续的企业创新投资不仅需要自身的发展壮大,同时也离不开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的支持。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平稳运行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我国,以最终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投资决策更是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作用机制以及宏、微观因素的调节效应有利于理清企业创新投资影响因素,对利益相关者意义重大。我国证券市场A股在主板和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类别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其中,主板市场重点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上市公司,而创业板市场则重点是以“两高六新”的中小企业为主的上市公司。
不同的客观市场环境可能使得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产生差异,即在不同的市场类型,实施相同的货币政策,但对于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幅度却并不相同。另外,由于企业股权结构形式的多样化,致使上市公司会表现出不同持股比例的股权集中度。
随着股权的相对集中,也可能会影响宏观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影响企业对创新投资的决策,致使企业创新投资表现出不同的敏感程度,而产生一定的敏感性差异。目前,虽然国内外对货币政策和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结论,即紧缩的货币政策会抑制企业创新活动,同时对于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和传导机制的研究比较多样,但尚未有学者对货币政策、股权集中度和企业创新投资三者,同时进行研究。
因此,从企业内部微观的股权集中度和企业外部宏观的不同市场类型两个方面入手,深入研究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投资活动影响的异质性。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如何通过增加企业的银行贷款规模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两方面,促进企业创新投资活动的传导机制进行探讨。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对于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高质量,更要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那么,货币政策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疏通宏观货币政策作用于微观企业经济活动的传导机制,有利于更大地发挥货币政策的功效,提高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效率。所以得出以下政策启示。
一、政策启示
我国宽松的宏观货币政策,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投资活动的开展。这表明企业会利用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来满足创新投资活动的持续资金需求。在后文研究中,既包括企业内部微观治理结构因素,又包括外部宏观市场因素,所以,的研究结论,对于企业内外多方主体都具有指导意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首先,根据前文的研究结论,货币政策的实施显著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投资活动。
所以,货币当局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政策实施对微观企业的影响,并通过其他途径弥补或抵消政策的不良后果。货币政策紧缩与企业创新投资扩张之间具有“先天”的对立关系,若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那么,企业创新投资就会受到抑制。
为了缓解对企业创新投资的不利影响,政府、银行等多部们应主动承担,提供财政专项补贴,提高企业创新热性,提供贷款承诺等,解决企业创新的后顾之忧,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投资活动的不利影响。
相反,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却可以很大程度上刺激企业的创新投资欲望,以刺激经济发展。但是,在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更需要谨防企业出现盲目扩大规模,导致过度投资,从而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甚至积累更大的金融风险。
其次,在我国A股主板和创业板市场中,企业创新投资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不同,其本质在于创新程度不同的企业,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存在差异。为此,货币当局可以探索,在不同的市场板块,实行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工具,或者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或者完善系统化、多层次的政策工具体系,既可以保证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不会影响到企业创新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又可以实现对实体经济的精准调整,实现预期效果。
另外,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技术创新能够保证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提高发展质量的必要途径,即使创新投资面临较高的不确定性,但企业必须保持一定的研发,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
再次,随着企业股权的集中,大股东可能会采取利用其控制权损害其他股东的行为。为此,一方面,对于提供资金的商业银行来说,在向企业提供贷款资金时,合同中可以增加对大股东的限制条款,同时针对使用资金的流向建立专项监管,以此减少大股东或控股股东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
另一方面,对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企业自身来说,应当主动制定完善、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制度保证企业股东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从事企业运营和相关决策。企业还需要加强监事会的监管力度,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地位,通过增强企业内部的监管力度和检查力度,及时预防、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不合理操作,降低控股股东的“侵占”风险。
企业还可以聘请业务能力强的外部审计单位,协助企业进行相关审计活动,对企业重大事项进行合规审计。通过以上方法,尽可能地确保企业中小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不受侵犯。再次,我国货币政策是通过银行贷款规模和融资约束两方面,影响企业创新投资活动。
那么,我国可以创新企业融资工具,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多方式、多渠道共同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约束强等难题,从而进一步释放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的活力,为企业增强信心,为市场提供良好环境。
具体来看,我国可以加快构建,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信用体系,将风险投资、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等多种金融工具,有规划的布局在企业创新投资的不同发展阶段,帮助企业度过资金难关,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善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
另外,在现有银行信贷产品的基础上,创新与企业研发周期相适应的金融工具,针对企业不同研发阶段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供专项贷款额度。这样既能保证企业的项目可持续,又能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利用效率,降低贷款资金风险,增加银行收入。
持续稳定的创新投资,有助于补齐短板,进一步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由于科技创新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同时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旦被模仿,会给企业造成极大的危害,也会严重挫伤企业研发的积极性,使我国失去创新活力。为此,我国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关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保护科技创新成果。
只有在保护企业创新劳动成果的基础上,才能扫除企业的后顾之忧,才能营造良好的创新竞争环境,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也需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通过合法途径,积极主动保护自身辛苦劳动的创新成果,以提升长期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实力。
同时,相关部门还需要进一步缩短企业专利的审批流程,提高效率,降低企业创新综合成本,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企业积极创新。健全的法律制度、高效的产权审批流程、主动参与的市场主体多方共同努力,方能共同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最终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