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们团队积累了不少企业股权融资的故事和实股,从中可以挖掘资本与企业互动的逻辑。
第1个密码年,一个卖菜O2O项目在我们的帮助下通过股权融资方式获取了一笔小额资金。项目的大致情况是,该公司开发了一款APP,餐馆老板注册之后可以在APP上下单采购蔬菜和后厨配料,公司会在指定时间之前讲相应的菜品通过电动三轮车配送到位。项目的盈利点主要是菜品集中采购的差价、沉淀资金的金融应用、广告费等。其远期规划是,先做TOB业务,将来进军TOC市场,为家庭配送日常消费品。
创业者是两个90后,前几年在互联网公司开发软件,后来一起出来创业。投资人是做P2P网贷的,投资卖菜O2O项目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网贷入口上的流量一直很小,想通过卖菜项目给P2P导流。当时他假想的逻辑是,卖菜项目做大以后,无论是餐馆老板还是家庭客户,都有存钱或借钱的需求,这样就可以导入P2P网贷,激活P2P平台。
为帮助项目迅速做大,投资人除了投资一笔资金之外,还将与卖菜相关的渠道、人才陆续介绍给项目公司,同时给创始人引荐很多企业老板,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帮助到企业。
可是创始人却认为,这是传统生意人的思维,不符合互联网逻辑,与自己的打法不一致,破坏了整体战略,刚开始还很配合,后来慢慢产生排斥心理。这个过程中,双方又因其他事情产生矛盾。
后来,投资人认为两个90后小伙子情商太低,干不了这一宏伟项目,一气之下要撤换总经理,于是到年初双方彻底闹翻,最后各自收拾家当、不欢而散。
这个项目在双方合作之后不到一年就夭折了,企业和资本合作之初的幻想再也没有实现:满大街跑的都是公司的配送车辆,全程人员使用它们的APP下单订购商品,这些人同时消费着P2P金融产品,这种场景从一个城市复制到另外一个城市,然后双方一同赚的盆满钵满。
可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乎同时起步,几乎同样的商业逻辑,杭州一家机构成功了。
成败背后,是什么道理呢?
一如马云所说,“不要让资本说话,要让资本赚钱。全世界的钱有的是,但是阿里巴巴只有一个!”
此刻,不得不提一嘴年爆发的宝万之争,这场控制权争夺战前前后后持续了2年之久,其间各种角色粉墨登场,最后又灰头土脸的退场,经济学界、法学界,理论界、实务界、社会、政府,闹得个吃瓜群众吐沫星子乱飞,说到底,站在企业与资本互动的角度看,就一个问题:
人大,还是钱大?
看到那么多资本(投资机构)与人力(企业家/创业者)的对决事故之后,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是:
人比钱大的时代已然来临,这是企业借力资本的第一个密码。
投资人投着投着、投成了创业者,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如果资本家有足够的经营智慧,那这个世界上哪还需要什么企业家呀?钱很重要,这不可否认,但是要知道,离开了人,钱就是一堆废纸,永远也不可能增值。离开了企业,离开了产业之本,金融何处安身?“产业为本、金融为器”,金融最终寄生在企业身上才能增值,这是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背离这个,迟早要付出代价。
第2个密码年5月份,一个50多岁的创始人找到我们聊股权融资。项目大致的情况是这样的:他创立的公司最早是做传统玻璃的,后来发现一种用于手机屏幕、厚度只有0.5毫米的曲面新型玻璃,市场需求巨大,于是公司举资进入新型玻璃市场。
据他讲,这个行业在国内尚不成熟,目前的成品率仅为35%以下,而经他改良后的一种炉子可以将成品率提高50%以上,并且已经产出一些成品。这期间公司获得了不少订单,但苦于没有资金上更多的生产线,所以产品一直没有量化,不能满足客户的订单需求。
聊到这里,我就问创始人,这么好的项目为什么没有去股权融资。他就跟我讲,中间谈过有个投资人或机构,最终都没有谈成,但是最近有一家上市的国企准备投资他们,目的是实现自身从传统产业进入新技术领域的转型。
创始人跟我讲,现在他急需专业选手的帮助,之前他找过不少律师呀、搞投资的呀,但有几个问题始终找不到答案。
第一个:投资人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又是国企,他们进来后肯定要控股,我该怎么办?
第二个:如果将来公司还需要资金,到时候投资人会再投钱,而我没有钱投,那我的股份会降到很低,怎么办?
第三个:我现在的技术团队跟我很多年了,他们的利益咋保障?咋给他们分股份?
听完情况之后,我开始吧啦吧啦讲了一通,正着讲、反着将,但不论怎么讲,他都是同一个反应:你说的我都懂,但是我还是要怎样怎样。
后来,他的助理实在坐不住了,就插话:是这样的X总,我觉得人家房老师已经说得很透彻了,咱们需要回去好好准备,迎接下周投资人的考察。咱公司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具体怎么谈咱也没有套路,可以请房老师团队帮助咱们一起谈。
助理的话还没说完,创始人很生气的直接打断:就是因为我们的问题一直没解决,我才来找专业人士的,可是我还是没懂、没搞明白,咋去准备?我不明白,我咋跟人家投资人谈?房老师对咱公司的情况不了解,咋能让他去谈?必须是我去谈!
话说到这份上,我只好快速的结束对话。送行的时候,创始人盛情的邀请我们去他公司实地参观一下。2天后,我带着团队去到现场,厂区的规模不小,但是满眼都是野草丛生。见面之后我提出来能否到加工车间参观一下的想法,创始人婉拒。后来我们聊到技术问题,创始人始终是同一个反应:说了你们也不懂,怎样怎样的。
后来我们从侧面了解到,这个企业存在不少民间借贷,所谓的技术团队都是在某个国企上班时的同事,东拼西凑而来,与创始人共同创业的几个合伙人早几年就因为合作不顺陆续离开,公司目前除了几个看场子的,已经没有多少核心人员了。
我想起了年的俏江南事件。创始人张兰因对赌失败而被资本“清理”出局,于是很多人包括创业者和吃瓜群众都开始非议资本是多么血腥,有人甚至拿老干妈不上市的案例来论证资本的邪恶。但是,真的是这样吗?鼎晖资本真的没有人性,一定要血洗俏江南?
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在创业投资市场上,如果可以允许创始人拿着一份BP到处坑蒙拐骗,并且情商低下到不可理喻、连骗术都臭的可怜,那么为什么就不允许创始人出局呢?为什么就不能让“好钱”好资本获得本应该有的权利呢?
我旗帜鲜明的反对那种在项目失败后让创业者为投资人买单的对赌协议(协议通常约定:一旦未能实现投资人的某种预期,创业者要赔偿全部投资款,或者以投资款的原值收购投资人手中的股权),以及使用这种对赌协议的“坏钱”;但是,同时我也旗帜鲜明的赞成愿赌服输,契约就是契约。因为资本不是创业者的爹娘,资本背后有自己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
钱=信用=责任。
融资的过程就是,创业者拿着自己的信用和企业的未来去交换投资人的钱,钱到位之后,投资人的义务基本就履行完了,可是创业者的义务才刚刚开始,这个义务就是你要用别人的钱创造更大的价值,否则就要承担失败的责任。
因为投资人的钱不少大风吹来的、也不是打水漂来的,投资人的钱背后是一堆一堆的中小投资者,投资人用自己的信用和项目的未来交换到这些钱,几年之后也要兑现价值。虽然可以赌概率,但是也不能每一次都空手而归,否则谁还信任专业投资人的身手。
项目最终失败或者预期目标未达成,创业者要承担的失败责任是:投资人执行投资条款,行使投资人的一系列权利,包括领售权、优先清算权等等。如果没想过拿了钱之后对钱负责,那就不要拿这个钱,不要等到滚完床单后对人家姑娘说,我只是个流氓。So:
尊重钱的逻辑,这是企业借力资本的第二个密码。
第3个密码年7月份,我陪同一个项目的创始人赴上海融资,最后在Pre-A轮成功获得几百万资金。聊起怎么找到投资人的时候,创始人跟我讲,创业以后他根本没有主动找过任何一个投资人。本轮融资是因为他的市场总监做推广的时候,经常发朋友圈,结果被上海的这个投资机构看到,对方主动打电话要求投资。
在此之前,创业项目刚上马不到3个月就得到河南郑州的天使投资,获得多万资金。目前,在Pre-A轮的投资机构进入后,不到2个月就已经邀请A轮投资机构进行尽职调查了。
为什么这个项目融资如此的顺利?
事后我总结有2个原因:
第一是项目好,本身的商业模式闭环设计的棒、经得起市场的验证。
第二是创始人的情商超级高。无论是带团队、还是请专业人士帮助其融资、还是与投资人谈判,创始人都表现出极高的情商,把人与人的关系拉的很近,处理的相当舒服。
这是最近几年我所见到的项目中情商最高的90后创业者,没有之一。钱的背后是鲜活的人,融资说到底还是要跟人打交道。
《华为基本法》第16条规定:“我们认为,劳动、知识、企业家和资本创造了公司的全部价值。”
第17条规定:“我们是用转化为资本这种形式,使劳动、知识以及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的累积贡献得到体现和补偿;利用股权的安排,形成公司的中坚力量和保持对公司的有效控制,使公司可持续成长。知识资本与适应技术和社会变化的有活力的产权制度,是我们不断探索的方向。我们实行员工持股制度,一方面,普惠认同华为的模范员工,竭诚公司与员工的利益与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将不断地使最有责任心与才能的人进入公司的中坚层”。
年2月份,华为公布了《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其中进一步强调了:
“劳动所得与资本所得3:1”。这个蛋糕切分比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史无前例的伟大划分,它把人力资本与金钱资本的价值评价精准到数字层面,对于类似华为这种企业,具有极高的标杆价值。
无论是上面的项目融资案例,还是华为的价值确认和价值分配方法,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那就是:
把人当人,资本与人力排排坐、分果果,这是企业借力资本的第三个密码。
在创业者/企业家与资本的合作关系方面,红杉资本的创始人沈南鹏概括的很到位:做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创业者是开车的,投资人是作者旁边副驾驶上看地图的人,会帮创业者出谋划策。
结语从年开始,我们团队一直匍匐在创业和投资的一线,为企业提供股权设计、股权激励、股权融资等股权服务,试图帮助企业和资本双方达成共识,共同生长。
经手大量案例之后,我们将股权划分为资金股、人力股和资源股,并创立了三合一动态股权分配模型。在此过程中,我们呢会投资一些好项目,我们自己是一家创业公司,也是一家投资公司,雌雄同体,去感知企业和资本的双重魔力。这一切的背后只有一个原始的冲动:
让人与人、人与钱更长久的合伙,凝聚人心、捍卫财富。
来源:合一股权
-关于A轮学堂-
初创企业从天使轮迈向A轮的过程中,面临形形色色的难题,诸如如何撰写商业计划书、如何与VC谈估值、找何种VC进A轮等等。创始团队需要系统的知识和培训以及更精准的圈子来面对融资的挑战。“A轮学堂”旨在打造国内首家以A轮融资为主题的创投社区,为初创企业和投资人提供线上资讯与社交、线下培训与路演等服务。“A轮学堂”云集国内创业与投资大咖,已奉献近20期“大咖分享”。“A轮学堂”已推出“FoundersClass”、“A轮秀”、“A轮私董会”等线上和线下培训,具体招生和参与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