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A股再次跌妈不认,韭零后该怎么

牛市又转熊,而六年前的「老韭菜」早已看出了门道

撰文

赵飞宇

编辑

方婷

春日临近,行情却持续动荡。3月9日A股三大指数震荡下行,截至收盘,沪指跌1.82%,深证成指跌2.8%,创业板指跌3.5%。

网友们戏称——3.8节打折最狠的地方竟然在股市。

自牛年开工以来,股民们已经反复体验过一次先红后绿。基金大跌、A股一次次霸占热搜,A股、港股、美股齐齐跌,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没想到整个桌子都塌了。

牛熊转换似乎根本没有规律可循,起起落落落落,又代表着什么?

答案还得从历史中去找寻。“韭零后”可能不知道,但老韭菜们一看就知道,这股狂热劲,在年就出现过一次——那次入场的人再多,也没能挽回A股先牛后熊的悲惨局面。

15年的泡沫破灭是由于市场过于狂热、杠杆加太多,监管一旦去杠杆,信仰一戳即破。而现在,这些特征也在本轮行情中慢慢浮现。

不管你是投资小白还是股市老手,都要以史为鉴,才能知道新的一年怎么投资、避免踩雷,做一棵尽量理智的韭菜。

牛市成熊前,是狂欢的盛宴

咱们把时间拉回上一轮牛市的起点——年。

沉寂了很久的上海广东路上,因为由股民自发组建的马路股市沙龙,终于又热闹了起来。

看看这张上证指数的K线图,就能知道原因。从年11月开始,大盘一路疯涨,大家对A股市场突然又重拾了信心。这些变化都是因为什么?

上证指数K线图

事情还要从年3月融资融券业务正式推出说起。这一年,国家开始允许散户“借钱加仓”和“借券卖券”——加杠杆。

在不久后的4月16日,“股指期货”也来了。简单来说,以股票指数为标的物,可以在未来的某天以约定好的指数数额进行交易。它会带来两个后果,一是杠杆加大,二是刺激更多资金进场。

股指期货交易带来的后果

期货采取保证金交易制度,在最开始只需要交保证金就能入场,比例一般只有10%,这相当于空手套白狼——假如你只有10万元,一下子就能买进万元的股指期货。只需要一个涨停板,大盘涨10%,你就能赚到10万元实现资产翻番。如果不借助期货,你就要等到大盘翻番,才能挣到同样多的钱。

股指期货的效益

新的交易品种来了,新的投资工具也出现了,更多资金开始进场。虽然条件具备,但为什么从年到年这么久都没出现牛市呢?

因为想要触发牛市,光有机制还不够,还需要钱和时机。

钱从哪里来?从银行来,从金融机构来。

年初下发了一条加强银行监管的通知,原本用于逃避监管的资金被严加管控。这下,原本的钱没了去处,可是习惯了高收益、快回报的金融机构根本看不上实体经济累死累活赚的那点小钱,他们开始寻找其他市场。

钱有了,那么时机呢?

同年7月18日,沪深交易所向券商征求“融资融券业务展期”的意见,即是说向券商和金融机构借的钱可以拖一段日子再还,这让加杠杆变得更加容易。

这下,机构的资金有了去处——借给股民进股市。一边是急需出口的资金,一边是急需资金的市场,二者一拍即合,一下子就让大盘连涨九天。

大盘连涨的原因

不仅如此,那一年年末,央行开启最近一轮的降息周期,并且到现在都没有再升过。同时,当年针对房企的融资限制,导致信托类理财呈现大规模增长,股市的赚钱效应又吸引了理财资金入市。

对于理财资金来说,股市这个池子实在太小了,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停在湖泊里,只要少许的资金进场,股市都会出现暴涨。

有了机构牵头,大量的散户开始往里涌。年,3.6万亿居民的储蓄进入股市。各大券商为了应对疯狂的新投资者,纷纷推出互联网在线开户功能,韭菜们只要手持身份证录个视频就能开始交易。

新入股市的居民储蓄

4月,大盘站上点,连农村里的农户都着急到证券公司开户。那时,咸阳市有一个南留村,村民们连种子公司都不去了,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一方面要埋头种庄稼,一方面要抬头看形势”。

南留村的股民采访

这不是笑话——当投资小白们着急进场时,真正的疯狂就要开始了。

股民数量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由万升至万,而在这之中,大量进场的,是从未经历过熊市的年轻人和老年人。至此,散户投资者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股民数量激增

于是,大盘在一波波进场的资金下越推越高,在6月5日突破点。那天晚上,这张照片在朋友圈刷屏,应该有不少人都看过陆家嘴花旗大厦的这幅夜景。

花旗大厦的夜景:突破点

但是狂欢之余,事情其实早已失控。那时候,散户股民们怕的根本不是赔钱,而是入场慢了少挣钱。

没钱怎么办?借。

胆子小的,找券商借,1:1的杠杆;胆子大的找场外金融机构借,1:10的杠杆。没钱的借钱炒股,有钱的还想加仓,也要借钱炒股。一大波的仓都嘉满(谐音:仓都加满),仓佑加措(谐音:仓又加错),就是在那个时候涌现的。

各种借钱渠道

那时,申万宏源、华泰证券和光大证券三家券商联合下场调查场外的灰色融资,竟发现足足有两万亿之多。

调查发现的场外灰色融资规模

这样不健康的市场,已经预兆了熊市的来临。

多米诺骨牌的倒塌,从来不是一朝一夕

所有人都来借钱炒股,手里全都是融资买来的股票。股价上涨还好,大家都赚,但市场是有不确定性的,存在向下波动的可能。一旦行情不好、持续下跌,就会有人爆仓,爆仓又会加速股票下跌,市场没有赚钱效应,股民就会对股市越来越没信心。

人们总是对市场的不确定性缺乏敬畏感,总觉得我一定能赶上牛市的最后一班车,只有翻倍的可能,没有爆仓的顾虑,可泡沫的破灭总是让人猝不及防。

中国中车是第一个崩盘的,所以它在老股民心里还有个外号——“中国灵车”。

有的人,在年6月8号中车复牌的第一天重仓,开盘第一天涨停,第二天从涨停直奔跌停,第三天继续跌停..……

没过几天,他就接到了开户券商的电话,要他再往账户里充点钱,追加保证金,不然就会被强行平仓。

以中国中车为例,从跌停到强行平仓

就这样,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倒下了。

6月15日那个周一早上,一周的交易即将开始,但市场上却弥漫着一股恐慌的情绪。就在上个周末,证监会在两天内两次强调:禁止券商以各种形式帮助机构或个人场外配资。这是证监会首次在周六发声,预示着市场已经开始加速去杠杆了。

那时的微博、朋友圈众说纷纭,看涨的、看跌的,所有股民都等待着周一的宣判。

这一天,开盘涨停,就在所有股民松一口气的时候,形势却急转直下——临近收市,大盘居然大幅跳水。怕什么、来什么,牛市开始掉头,熊市来了,之后的每一个交易日,都有下跌、平仓这样的悲伤戏码在股市反复上演。

牛熊转化太快,似乎只是证监会发布一个信号,熊市说来就来。这背后的原因只有两个字——“杠杆”。

以中国中车为例,假设你有0元,向配资机构借元,一共一万元投入股市,1:9的配资,九倍杠杆,一个涨停板你就能赚0元,收益率达%;可反过来一个跌停,你的本金可能就都赔光了,这时候,借你钱的机构也会害怕你还不上,会强行把你的股票卖出以保证你能还上钱——这就是强行平仓。

杠杆的运作实例

大量被卖出的股票又会推动股价再次下跌,导致1:6的配资也被强行平仓,再接下来,1:4、1:2,甚至1:1的券商融资也都不能幸免于难。

触发强行平仓的多米诺骨牌

短短15天,上证指数下跌点,场内场外的配资也被杀得仅剩不到1万亿。这是中国股市25年来首次出现连环爆仓现象。

大量散户被强行平仓还不是最惨的,由于每天都跌停,私募基金、上市公司股东、散户都受不住这个跌法了,于是千股停牌。

这就是15年熊市出现的所有惨象——散户爆仓、公司停牌、私募基金被清盘、公募基金面临大量赎回、银行坏账率大量上升。

年熊市的所有惨像

熊市终于还是来了。

看熊市惨状,警惕历史的教训

你可能会觉得,散户都是从众心理,一有恐慌情绪就抛售,加剧市场的乱象。

但其实,机构的从众心理一点不比散户差——股市中有个著名的羊群效应。茅台、中免等抱团股能大涨,是基金经理们的集体购入带动的。股价涨了,大家一起吃肉,而抱团股大跌,也是从众心理带来的反噬——没办法再接着奏乐接着跳舞,桌子上只剩下一片绿油油。

举个例子,曾经一口气从20元涨到元的东方财富,背后是博时基金、工信瑞银、南方基金、中欧基金等一百多个公募基金在买入。再去看15年时创业板的家股票,每只股票后都有1-5家左右的公募基金共同持有。

基金经理的抱团股

清华大学的李志文教授发表的论文,证实了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比散户更加明显。

其实,基金经理的薪资和排名看的不是能带你挣多少钱,基金规模的大小和较稳定的收益才是基金经理要考虑的。所以,“抱团”是大多数基金经理最好的选择,只有少数优秀的领头羊,才有自己的投资风格。

那些在年的熊市里加错了仓的基金经理,可能换一家公司、换一份工作,就又生龙活虎了,但那些加了杠杆的韭菜股民们却都元气大伤,站在天台上下不来。

成也杠杆,败也杠杆。归根结底,这是由于大家都想赚快钱,杠杆就像一柄放大器,放大了收益,也放大了野心。

而类似的景象在最近一年又重演了一遍。当“全世界最好的坤坤”变成了基金经理张坤,当相亲相爱一家人和同事吃喝八卦群同时在讨论着“景顺春春有多爱,诺安经理有多菜”,这样的景象写成段子很好笑,但骨子里也很可怕。

没人能预测股市的走向,但我们要尽量避免让历史重演。

如今,股市、基金又是一轮热潮,当一件事情成为潮流后,我们就应当警惕。

借用兴全基金明星经理董承非的一句话:“敬畏市场的不确定性,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董承非的名句

可以用闲钱理财,但绝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去加杠杆。新的一年,让我们聪明投资,祝大家不要再绿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ash.com/zlsy/127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