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今天,金融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我国对金融业的发展已经有了高度的重视,但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还处在逐渐提高、金融业及其服务体系、行业监管体系、相关政策体系和相关的行业标准仍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
理清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实体经济出发,掌握好金融业市场化度的问题,正确引导和稳步推进金融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金融业的积极作用,同时重视金融业发展的各种问题,使整个经济体系健康运行。
一、我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
1.金融资产投入与实体经济产出不成比例
社会融资规模反映的是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体现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情况。社会融资规模有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及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构成。
我国的社会融资规模逐年快速提升。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亿元;年已突破一万亿达到亿,直到年达到亿。但,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的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年的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额为亿元,占有比为3.1%;年的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额为亿元,占有比为1.28%。
非金融企业发展缓慢。我国金融资产没有大部分的流入实体经济的工业产业部门,而是一部分用于投资产能过剩的行业,有的是产出效率较低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还有产出高但是价格疯长的房地产领域。
金融资本可能投入到实体经济部门中的资金套利企业,一部分通过信用来使金融资产进行空转,这使得实体经济部门的金融投资量与数据显示的金融投资量不相符,远远小于后者。与此同时,套利活动也存在于金融行业内部的金融机构,并非从事实体经济的产出。金融资产流动性流向和结构畸形,这使得我国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疏离。
2.金融业发展过快
经济和贸易不断国际化发展,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已经成为必然。我国金融市场已从改革开放前银行为主的单一金融市场构成,发展到以股票、银行、债券、期货以及租赁等新型金融市场结构,这一新型市场结构体现了多元化。
我国金融市场规模和活跃度增长很快,金融市场的影响进一步加深,金融业快速发展。例如年A股行情:沪指全年大涨52.87%。在公募基金方面,最后几个月,重仓券商、银行、保险、地产等蓝筹配置的基金迅速崛起。
影子银行的迅速崛起使金融业的发展更是如虎添翼。据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年的保守估计,影子银行的规模达到8.2万亿元,相当于GDP的40%。
3.实体经济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规模一直处于加速增长状态,但实体经济的增长率相对我国经济增长率发展较为缓慢。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亿元,利润总额为31亿元,利润率为6.1%。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亿元,利润总额为亿元,利润率为6.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亿元,利润总额为亿元,利润率为7.3%。呈逐年下降趋势、企业亏损面逐年提高,处于困难境地的企业占比很高。
衡量制造业发展速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采购经理人指数。“中国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年1月1日发布数据显示,中国年12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50.1%,创18个月最低水平。”
年12月以来,制造业发展速度降至新低,地产销售虽有所改善,但中上游仍未见好转,而电力耗煤增速依然徘徊在负百分之十左右。工业增速持续低迷,工业品通货紧缩背景下库存压力未减,工业利润羸弱的局面仍在继续。
二、金融业和实体经济不平衡发展原因分析
1.市场体系不健全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市场的变化速度也越来越快,增加了金融市场的繁杂程度。信息不对称决定了金融市场的类型是不完全竞争市场,金融市场的不完全市场化容易引发经济资源的错误配置。
我国融资的规模很大,但存在融资结构不合理现象。直接融资相对于间接融资所占比重较小,金融资产流动性过剩,存在资源严重浪费现象,而注入到实体经济领域的资源却由于市场对资源的非有效配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使资产流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由于市场体系的不健全,对金融资产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资本市场供求失衡不能进行有效的调节。这种失衡会使资产价格出现偏差,推动资本流向利润率过高金融领域。使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数量有限、实体经济对金融支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大部分仍存在于资本市场内部。也就是说只有少部分储蓄转化为资本,放缓了经济发展速度。
我国市场体系完善程度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弊端。金融体系不能完全符合经济的发展要求,使得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过度垄断导致了金融业的畸形发展,增加了金融风险。
多样化的投融资平台还没有建立,居民投资获得财富、企业融资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不能发挥其优势来引导经济主体进行创新。没有发挥金融、产品、生产要素等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容易引发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
2.过度发展金融业挤压实体经济
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的独自发展而过度膨胀,超过实体经济所适应的范畴就会产生经济泡沫。经济泡沫使投资者对未来有了更高的期望,大量的投资金额会提高相关经济领域的价格,产生虚假繁荣。
虚假繁荣从两方面影响经济,一方面,降低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使劳动力成本增加,劳动成本属于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所以生产成本随之增加。使商品失去国际竞争力,出口受阻,从出口方面影响宏观经济。
另一方面,良好的预期会增加收入效应而刺激消费,本国受价格成本的影响供给减少,只有增加进口来满足消费需求,从国际收支方面来影响宏观经济。一旦经济泡沫发展到极限破灭,价格暴跌会引发市场混乱,投资和需求的急剧下降会使实体经济部门走入困境,从而缩减了实体经济。
高金融风险也是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困顿的原因。我国金融市场呈现出产品同质和客户趋同的现象,使金融市场秩序杂乱无章,提高了金融风险。金融资本的最终源头来自于实体经济,金融风险的存在使得转移到金融业的实体资本存在不确定性,进而出现产业空心化、给经济带来重创。
3.国有商业银行体制存在弊端
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尽管我国已经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已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过渡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沿袭计划管理的方式,缺乏市场经济环境下灵活经营的运行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的僵化管理体制使其在市场竞争处于不利地位。政府主导型的银行体制具有行政的性质,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第二财政起到了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由于国家是非人格化的所有者,不存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特性,所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把经营目标确立为满足政府的政策性偏好,而不是利润最大化。
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是国家,由政府行使所有权,产权没有清晰的界定。这使得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得到有效分割,致使监督和约束机制弱化,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4.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企业融资需要具备五个基本要素,即品德、资本、能力、经营环境和担保。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偏小,经营环境有待提升,不具备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完备清晰的账务管理准则,资金管理混乱十分常见。这不仅降低了企业信用度,同时也减弱了融资能力。
由于我国信用制度的不完善,信用信息不能及时更新及缺乏透明度,致使银行和企业存在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批基本条件无法得到保障。
中小企业的的资产底子薄,为了创造更高的效益,很大一部分资产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较小,这种缺乏可做抵押的不动产,不能达到银行的放贷要求。同时,银行的担保手续繁杂、贷款审批条件严苛、贷款效率低下和放款速度慢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三、总结
金融业是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然而金融业却又有独立于实体资本的运动形态。金融业发展过程和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在一定的程度范围内相互促进,超过了协调范围又相互抵触。
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今天,金融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所起决定作用的比重越来越大,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也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因此,必须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