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金融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融资租赁纠纷法律风险防范报告》。这是上海金融法院建立“金融纠纷法律风险防范报告年度发布机制”,连续第三年发布行业性法律风险防范报告。
此次发布的《报告》聚焦融资租赁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融资租赁行业在盘活固定资产、满足企业技术改造需求、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日益发挥积极作用。融资租赁亦逐渐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和推进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司法实务中融资租赁纠纷高发,比如不适格租赁物进行售后回租、第三方合作模式创新引发资金风险、出租人不当收回与处置租赁物、违规收取租金外费用等问题,涉诉案件数量和标的额近年来维持高位,行业风险有所显现,有必要对该行业的法律风险进行梳理和分析,督促行业不断完善合规管理、提升资产质量,以妥善应对、管理与化解风险。
《报告》分为融资租赁行业现状及风险分析、融资租赁纠纷情况、纠纷疑难点及法律风险揭示、法律风险防范建议等四个部分,全面总结了融资租赁行业风险,系统梳理融资租赁纠纷类型,分析揭示风险成因,并就融资租赁领域的法律风险防范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报告》分析了经济环境、监管政策、法律规则的变化对融资租赁行业的影响,总结了融资租赁行业风险因素,包括违规被处罚的数量与金额有所上升、监管政策变化或将引发市场变化、行业资产面临的风险有所上升、不当的自力救济导致诉讼风险增加、租赁物担保功能缺失易引发风险等。
《报告》对上海法院-年受理的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此类案件呈现以下特点:案件数量与标的总额高位浮动,年案件数量与标的总额双高,分别为22,件和.03亿元;案件标的额以小额为主;大标的额案件反映部分地方城投企业债务问题;原告以商业租赁公司为主;被告以自然人为主;案件纠纷类型相对集中;涉诉业务模式以车辆回租为主。
《报告》针对司法实务中常见法律争议,对融资租赁纠纷类型进行划分,主要涵盖以下五大类:法律关系定性纠纷;出租人与第三方合作引发的纠纷;出租人行使取回权引发的纠纷;融资租赁登记纠纷;融资息费纠纷。《报告》还在全面考察融资租赁行业现状、涉诉情况、纠纷类型和相关法律风险揭示的基础上,分别对承租人、融资租赁企业、监管机构提出对策建议。
文字:张敏
编辑:沈丹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