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家爱德华·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对“豆蔻”做了简要的辨析:“‘豆蔻’是一个集合词,包括中国土生的和外国的品种……但是豆蔻的分类学是一个非常混乱的问题。”
事实也正是如此,豆蔻的各种类别及其别名简直可说是令人眼花缭乱。为简省起见,本文仅仅辨析与主旨相关的三种豆蔻:草豆蔻,白豆蔻,肉豆蔻。
1
“豆蔻”其名,最早出自《名医别录》。《名医别录》载:“豆蔻,味辛,温,无毒。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生南海。”
“豆蔻”再见于典籍,则是西晋植物学家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其中写道,太康二年即公元年,这一年岭南的交州(今越南中北部和两广一带)进贡了一筐豆蔻花,晋武帝一试之下,果然可以“破气消痰,进酒增倍”,于是赐予近臣。
由这两笔记载可知,汉末魏晋时期,豆蔻已在“南海”广泛种植,此后渐渐北移,今天的岭南地区也开始种植。
北宋药学家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引述了比他早三十年完成的苏颂的《图经本草》的记载:“《图经》曰:豆蔻,即草豆蔻也。生南海,今岭南皆有之。”
苏颂说得非常清楚,豆蔻即草豆蔻。因此,中国古代诗文中凡出现“豆蔻”一词的,无一例外皆为草豆蔻。
而白豆蔻,则要晚到唐代才被中国人所熟知。晚唐著名的博物学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第一次记载了白豆蔻:“白豆蔻,出伽古罗国,呼为多骨。形如芭焦,叶似杜若,长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
爱德华·谢弗认为伽古罗国“显然在马来半岛西海岸。这个国家的名字仍然保留在阿拉伯文里,它的意思就是‘豆蔻’(qaqulah)。看来这种植物是从爪哇带来的,而马来半岛则是出于商业的目的才种植这种植物的”。之所以称为“白豆蔻”,正如段成式所说豆蔻子“熟则变白”的缘故。
2
最后来说肉豆蔻。用作名贵香料的豆蔻,指的就是肉豆蔻的果仁(豆蔻核仁)和果仁外面一层红色网状的假种皮(肉豆蔻皮)。
肉豆蔻的原产地是印度尼西亚境内的摩鹿加群岛,即著名的“香料群岛”。杰克·特纳在《香料传奇》一书中对原产地的肉豆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肉豆蔻在中世纪时传入欧洲,据杰克·特纳记载:“年时在英国一磅肉豆蔻皮值4先令7便士,相当于买3只羊的钱,这对于家境富裕的农民来说也是极昂贵的。大约在同一时期,1磅肉豆蔻可以换回半头牛。”
中世纪欧洲人对肉豆蔻的想象简直令今天的人们吃惊。杰克·特纳的书中引述了13世纪早期一位无名诗人的诗作《乐土》,其中吟咏道:
草原上有一棵树,亭亭玉立。
它的根是生姜和高良姜,芽是片姜黄。
花是三瓣肉豆蔻衣,而树皮
是香气熏人的桂皮。
果实是美味的丁香,还有无数荜澄茄。
中国古代药典均称豆蔻(草豆蔻)“无毒”,但肉豆蔻却有毒。名中医王瑞麟先生在《中药顺歌》一书中描述了肉豆蔻的毒性:“肉豆蔻油除有芳香性外,尚具有显著的麻醉性能,对低等动物可引起瞳孔扩大,步态不稳,随之睡眠、呼吸变慢,剂量再大则反射消失。”据说爱喝苦艾酒的凡·高就是因为其中的苦艾脑和肉豆蔻的致幻作用所导致的慢性毒害而自杀身亡的。
肉豆蔻传入中国则要晚于西方世界。最早记录肉豆蔻的是公元八世纪的唐代医学家陈藏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述陈藏器的话说:“肉豆蔻生胡国,胡名迦拘勒。大舶来即有,中国无之。其形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不过,李时珍又引述五代药学家李珣的话说:“(肉豆蔻)生昆仑及大秦国。”爱德华·谢弗针对这一矛盾的说法评价道:“这种说法并没有告诉我们肉豆蔻的原产地,但是却向我们提供了许多肉豆蔻贸易范围的信息。”
以上即为豆蔻、白豆蔻和肉豆蔻的区别。
3
前段时间曾有网友晒出“肉豆蔻”的玉照,并且欲言又止地声称:“当我看到一个真正的肉豆蔻,我才明白,为什么十三四岁的女孩是豆蔻年华……杜牧你个老流氓!”
这位网友的意思无非是说,开裂的肉豆蔻像极了少女的生殖器,但仍未被开苞,而杜牧的名篇《赠别》一诗,明着吟咏豆蔻,实则是形容少女的生殖器。这种联想可谓无知者无畏。
我们来看一下杜牧的诗作:“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诗人即将离开扬州时所作,赠别的对象是一位扬州歌妓。“豆蔻梢头二月初”,这是形容豆蔻在二月的初春开了花,后人因此用来比喻十三四岁的青春少女。
如前所述,公元八世纪的唐代人才知道肉豆蔻的核仁,而肉豆蔻的植株移植入中国则要晚到十一世纪的北宋初期,北宋药物学家苏颂说:“今岭南人家亦种之。”正是这一传入时间的最好证明。那么,既然如此,公元九世纪的杜牧怎么可能用开花的肉豆蔻来比喻少女呢?
况且,肉豆蔻既为热带植物,花期就比较靠后,正如苏颂所说:“春生苗,夏抽茎开花,结实似豆蔻,六月、七月采。”而中国土生的草豆蔻的花期则恰恰在农历二月,正如苏颂所说:“二月开花作穗房,生于茎下,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花,微红,穗头深红色。”杜牧吟咏的二月初开花的豆蔻不是肉豆蔻,而是草豆蔻!再重复一遍:如前所述,中国古代诗文中凡出现“豆蔻”一词的,无一例外皆为草豆蔻。
至于杜牧为什么会将十三四岁的少女比作草豆蔻,这是因为:第一,少女的容颜像刚开花的豆蔻一样“初如芙蓉花,微红”,正是如实的写真。第二,草豆蔻开的花与同属姜科的山姜开的花极其相似,籽粒也极其相似,因此人们甚至用山姜子伪装成豆蔻子使用。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苏颂曾引述唐代广州司马刘恂《岭表录异》的话说:“(山姜)茎叶皆姜也,但根不堪食。亦与豆蔻花相似,而微小尔。花生叶间,作穗如麦粒,嫩红色。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所谓“含胎花”,是指尚未完全开放的山姜花,就像含胎欲开一样。
杜牧正是由此发想,将十三四岁的少女比作二月初尚未完全开放的豆蔻花。这个年龄段的少女已经发育成熟,但仍含苞未放,再过一年多就到了十五岁,该举行中国古代少女的成年礼即“笄礼”了。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是对少女最为形象的写照,跟那种龌龊粗俗的联想完全扯不上关系。当然,杜牧也绝不是老流氓,对杜牧的误解和调侃,反而反衬了那些人的流氓心理。无知者无畏,信乎此言不诬也!
内容选自
《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
青岛出版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