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周,车圈嘴碎。
起因是两周前工信部副部长在某汽车论坛上表示,鉴于一些国家已经制订了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目前中国也启动了相关研究,制订中国禁产禁售的时间表。
这个话很惊悚,被不少人解读成“我国要以一国之力去跟单赶时髦”之后就更惊悚了。赶时髦本身不是一件坏事,新款维秘挺时髦的,我买了效果蛮好的;互联网也挺时髦的,我们以一国之力就赶对了。
至于“禁燃”的时髦该不该跟进,业内形成了旗帜鲜明、争锋相对的两大阵营。高度总结主流观点之后,我震惊地发现,这出人民内部矛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禁燃是否环保,二是禁燃是否有助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
哪一个都不算是新的观点,哪一个都有点道理,哪一个都没有确凿的结论。但真正让我震惊的,并不是说了半天还是薛定谔的禁燃,而是都没说到点子上。
谈什么环保,从来都不是中国的痛点
比如环保之争。多数禁燃令的支持者,同时也是电动车的支持者,加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战略是讲明了是以电动车为核心的,实际上禁燃是否环保,就变成了电动车是否环保。
一方面,不能只从使用环节来看,应当上及原材料开采、制造,下至维护、废弃回收再利用,覆盖全生命周期。
我在知乎上搜到一组年的数据,对比了电动车和燃油车的全生命周期,结论是除了在碳排放量上电动车较小,在氮氧化物、颗粒物以及硫氧化物方面,电动车还高出不少。
日本的状况,使用寿命10年10万公里为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