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辉分时租赁在汽车领域能否再造独角

白癜风专家刘云涛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王军辉

机器人VR房车主题园联盟成员

投资就像打猎,每天扛着枪叼根烟跑到森林里去总希望捕猎独角兽,但碰到的总是小兔子小狐狸。今天我们用四个经典投资人的问题来套一下汽车分时租赁这只动物是不是独角兽?

Howbig?

Whynow?

Whosechance?

Howto?

Howbig?市场规模和用户需求到底能有多大?是主流市场还是补充市场?用车场景是什么?

1、中国人的机动车出行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地区

以上海为例如果要达到香港目前的机动化出行水平,现有运力需要再提高约70%。中国当前的人均汽车保有量为1/10,而同比美国达到8/10,私家车的供给差距太大。同样运营车辆的供给也是杯水车薪。

、拥堵导致限购,限购导致机动车出行供给侧无法粗放式增长

中国过去10年经济高速增长,人们有钱了就开始买车。但道路建设跟不上车辆增长速度,造成一二线城市严重堵车。

当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8个城市已经买车限号,每年新增的车牌数量控制得越来越严,所以私家车的供给无法实现粗放式增长;再看运营车辆,北京市出租车数量常年停留在6.7万没有增长;

而滴滴出行将原有私家车变成了运营车辆,帮政府部分解决了头疼的问题,但由于经济模型和网约车新政,滴滴快车之类的出行供给也将达到了天花板。

3、10-公里是出行服务真空市场

根据高德大数据的显示,北京上海两个城市0-10公里的出行需求占总盘子的55%,10公里以上的需求占45%。

再看供给,共享单车解决的是0-3公里的公共交通接驳需求,滴滴+出租车解决的是0-10公里的短途直达出行需求,神州租车解决的是公里以上中长距离用车需求,而占据45%比例的10-公里出行需求完全没有一个对应的供给。

4、分时租车恰好从价格和便利性上最完美匹配10-公里的出行需求

分时租车去掉了司机成本而增加了停车位和调度人员的成本(一线城市司机一个月工资元左右,通常个出租司机运营一台出租车。分时租车最贵的停车位约元/月,一个分时租赁调度员可以管理10辆车)。

初步核算下来,分时租车的出行价格最终将仅为滴滴快车的价格0.65,且里程越长价格差异越明显。分时租车在公共交通和滴滴快车中间切出了一块市场。

5、分时租车的使用场景与传统私家车使用场景高度稳合,是主流出行市场

分时租车当前主流用户35岁以下,其中1/5已经拥有车辆,3/5有购车意愿,1/5不打算买车;分时租车的九大业务场景:出门办事、朋友聚会、近郊游玩、家人吃饭、上下班、商场购物、公司业务往来、练车、拜访客户。

可以看出分时租赁的使用场景与私家车极为类似,那些有驾照而没车开的人就把分时租车直接当做私家车使用了。

相信随着网点密度和车辆供给越来越充足,分时租车和私家车在出行属性上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且比私家车更便宜更方便。

6、分时租车是千亿美金市场,用户+时长+数据+自动驾驶-想象空间太广阔

简单粗暴估算,滴滴出行日订单量万,客单价在0元,估值亿美金。按照罗兰贝格估算,05年有万辆分时租赁汽车,每辆车每天3-4单,日订单量约万单,客单价在40元,那就已经是个千亿美金市场了。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将进一步降低调度成本、运营成本和车辆的投放密度。私家车成为富豪阶层的玩具,普通民众出行基本依赖“分时租车”。

汽车分时租赁是一个千亿美金市场,满足人们10-公里的通用出行需求,场景是替代私家车。

Whynow?为啥分时租赁过去几年没做起来?现在发生了啥变化?

从就开始有人在做分时租赁,但直至今天行业也一直不温不火。最早进来的是政府和整车厂,诉求是公交改革和新能源汽车销售,更有甚者存在骗补嫌疑。

让一个国有体制以生产制造为核心的机构去做一件靠运营取胜的事情很难做成。直到年陆续有创业公司拿到融资并声称已经实现单车盈亏平衡。这个市场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1、业务特点两重三难,难以盈亏平衡成为行业瓶颈

重资产适合做CC(滴滴),轻资产适合做BC(OFO),这两种模式都能让业务保持快速的增长从而垄断市场。而汽车分时租车恰恰是重资产+BC+重运营,无法单车盈利成为行业瓶颈。

汽车的成本是单车的00倍,铺3万辆OFO的钱只够铺辆汽车,另外除了简单的铺车还要考虑停车位、充电桩、车辆调度、充电、维修等一系列运营问题。绝大多数的公司都无法实现单车盈亏平衡,商业模型不成立,自然无法规模化扩张了。

、成本下降1/4,收入端跑出效率,盈亏平衡已被验证

年前后陆续有分时租赁企业爆出已经在部分城市实现盈亏平衡,行业确实发生了许多变化。

成本端发生的变化:

1)购车成本持续下降,政策端也利好。大量车企开始生产4-6万的新能源车型,这使得单车日均成本从原来的90元+降低到45元左右。今年8月8日,交通部发布《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充电桩降低调度成本:国家大力推动充电桩建设目标00年实现万根充电桩,且很多充电桩企业愿意围绕分时租赁停车位建桩,这也使得分时租赁企业不需要调度人员把车辆调到其他地方充电,原来35元/每日的调度成本降到了15元左右。

3)国家补贴停车位:陆续有地方政府为新能源分时租赁提供低价或者免费的停车位,原来35元/每车日的停车位成本也在下降。

收入端发生的变化:

1)续驶里程提升单车使用时长:中低价位的电动车续驶里程从原先的公里出头慢慢提升到00-公里,这使得每辆车每天的时长逐步提升

)运营效率越来越高:有分时租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摸到了门道,将原来每天1-单提升到3-4单,30-60公里提升到公里以上,收入提升到元以上。

3)探索其他变现模式:例如广告变现,旅游线路配套销售,这也能带来单车收入的增长。

4)用户意识的崛起降低市场教育和营销成本。共享自行车这种模式已经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降低了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培育成本。

结论:盈亏平衡契机已现,技术政策利好,市场奇点临近。

Whosechance?BAT还是创业公司?

1、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大家都认可分时租车是一个千亿美金市场,那么这块蛋糕绝对是兵家必争之地。

1)对BAT这种千亿美金市值的生态型公司来说每一个平台型大机会都不容错过。分时租车也是自动驾驶最好的应用场景,对AI无人驾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滴滴出行今天亿美金估值,再想往上走只能在两个方向突破,一是自动驾驶,是一个长期任务;二是cover更广泛的出行人群和更多样化的出行需求,从0-10公里延伸到10公里以上是必然。

3)传统车厂对分时租车又爱又恨,假设分时租车将成为一个主流出行平台,必定影响整个汽车行业销量,传统车厂利润被压缩将沦为一个标准的代工厂。所以传统车企一定也会有所思考和动作。

4)神州一嗨等租车公司已经用于大量资产,且屯了足够多的牌照,如果有一种方式让资产的变现效率更高,他们自然会顺势而为。

、分时租车业务有三大核心能力:业务运营能力,资产运营能力,数据技术能力。巨头无法利用原有优势碾压,投资并购是更好方法。

在市场早期,谁能基于城市交通场景的理解,通过运营在用户端跑出效率和经济模型,谁就能给资本信心;

在中期,谁能聚集资金资源,把相关资产周转速度加快,谁就能跑马圈地;

在后期,谁能基于数据技术做到智能化调度和精细化运营,谁才能谱写下一个百亿美金独角兽。

分时租车是一个靠资产端和运营端驱动的生意,与滴滴模式和共享单车模式实际很不一样。

所以巨头想要自己进场,无法靠资金和资源快速形成规模,试错成本同样非常高。较好的布局方式应该是投资并购,让市场上的这些小机构先跑一跑,看看谁能证明自己模型健康且有复制性,巨头再进场不迟。

3、创业公司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间,运营能力是核心关键。谁够验证运营模型,在区域市场形成一定规模,且具有较强复制能力,谁就能占据先机。

Howto?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燃油车还是电动车?

1、一二线/三四线都有机会,但面临挑战不同,各家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选择战场,市场终局会存在多家并存。

1)一二线城市:利好:人多交通矛盾激化供需差异大,前0大城市出行量占据半壁江山,出行距离偏长适合分时租车,出行场景多元化衍生能力强,用户意识相对成熟;利空:停车位成本高,城市规模太大需要投入更多车形成网络效应,牌照限制。

)三四线城市:利好:成本低,停车位基本不要钱,不需要太多车就能把一个城市吃透。利空:城市面积小出行距离偏短,两轮电动车是重要交通工具侧面竞争,单体城市单量不够大,复制扩张速度慢。

、分时本质是在做运营,加上政府对新能源的有利政策,从长远而言电车占优势大。

So......机会和风险并存,但趋势已有显现。

图文源自王军辉(ID:sz-qvc)原创分享,参考文献源于杨润心《出行新千亿市场,汽车分时租赁时机已到》,由木果编辑。

闫赥:“卧底”V谷乐园,VR+能否支撑华侨城文旅新战略?

李河山:不谈马云!为什么“便利店”的终极不是“无人”?

徐道彬:从汽车之城转向房车之都,柳州为什么以消费来驱动?

智能商道︱消费升级︱认知革命

创业成佛

人皆可佛,创业是最好的修行

加入我们,从凡夫到罗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ash.com/zlfx/9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