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以来,《中国融资租赁观察》(以下简称《观察》)这本书的发行工作,渐次全面展开:除了线下的各地实体书店以外,天猫、京东、当当网等电商网站也已陆续“上架”。
对于我这个“作者”而言,写书是一件令人深感“敬畏”的事情:如果自己写的东西不能做到“于人有益”,那么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浪费”别人生命,“戕害”他人智识。所以,早在年写《融资租赁公司经营:策与术》(以下简称《策与术》)时,“有价值”就成了我写一本书,所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这个原则也被真诚地贯彻于年出版的《融资租赁项目风险分析:知与行》(以下简称《知与行》)。
读者慧目如炬,市场聪明无比——《策与术》和《知与行》能够得到各方认可,一个最为核心的原因,就在于这两本书所饱含的“实战价值”。
《观察》是我关于融资租赁的第三本书。虽然,“有价值”的原则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被继承和发扬,但是《观察》的实战价值却并不像《策与术》、《知与行》那样的明显外现。所以,有必要对此做进一步的揭示和展现——读者能受益,才是作者一番辛苦的真正意义所在。换句话说,进一步讨论阅读此书的视角和方法,是有价值的。
一、《观察》是一幅中国融资租赁行业的“地形图”
我在年创设“李喆融资租赁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开始以融资租赁为目标行业提供相关专业服务。当时,我虽然对融资租赁行业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深刻的理性认识尚无从谈起。所以,面对这样一个“熟悉又陌生”行业,我必须要回答一系列问题:工作室具体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正确回答这些问题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深刻理解这个行业的沿革、格局和发展趋向——需要绘制一幅中国融资租赁行业的“地形图”。经过深入地观察思考,这幅“地形图”已告完成,也即《观察》这本书的第一章、第二章。
实际上,这幅已经绘制完毕的行业“地形图”,具有非常广泛的“通用性”:融资租赁公司的管理层可以拿着这张“军事地图”来行军布阵;融资租赁行业从业者可以拿着这张行业“导游图”来规划和职业发展路径;政府监管服务部门可以用这个行业“沙盘”来筹划行业管理政策。当然,其他的行业服务供应商或中介机构也同工作室一样,可以凭借这张行业“地形图”来完成自身的经营目标定位。
总之,应当将《观察》当作一幅行业“地形图”来阅读,在横向的“形势”和纵向的“趋势”两个维度,建立起对行业的深刻理解,进而完成各种现实中的实战决策——这是《观察》这本书的第一项“实战价值”。
二、《观察》是一条融资租赁实战知识经验的“传送带”
对于融资租赁企业、融资租赁从业人群、融资租赁的政府管理机构,乃至融资租赁相关的各类服务提供商而言,任何实战决策的完成,都离不开充分的信息支撑、坚实的知识基础,以及宝贵的经验借鉴。否则,各类决策人等,难免会以武断的“拍脑袋”开始,以惨淡的“拍屁股”离场做终结。如果说,洞悉行业“地形图”是“知其然”的话,那么,要做出正确的各类决策,还必须要“知其所以然”。
从融资租赁从业人群角度看,要正确完成职业规划决策,就必须要对各类不同的融资租赁企业有清醒的认识;从融资租赁企业角度看,要进行各项经营管理决策,就必须对行业格局趋势、同业竞争形势有深刻的理解;而从融资租赁行业的角度出发,正确判断行业发展走向,则必然要对行业所处的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演变趋势,成竹在胸。而要达成对以上所述及的,从企业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多维度认知,离不开多角度的知识和史实涉猎——这是一项艰苦而耗时的工作。
而《观察》则为这项“苦差事”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捷径”。《观察》系统地梳理了融资租赁相关的各种政治、经济、金融、管理和思想知识,以及各类融资租赁企业从兴盛到没落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了三十余年来,融资租赁行业相关知识和实战经验的一个全面总结。通过《观察》,即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史为鉴,以史为师”,洞察不同经营模式的各类融资租赁企业如何出现、成长、发展,乃至衰落的深层次原因;通过《观察》,即可将纷繁呈现的融资租赁企业竞争计谋的背景根由、实施过程,尽收眼底;通过《观察》,即可将推动融资租赁企业全面提升所必须的管理理念、经验借鉴和经营策略,一网打尽。
所以,应当将《观察》视为一条行业多维知识和实战经验的“传送带”,通过系统的接收这些高度浓缩的知识经验,夯实实战决策所需的坚实基础——这是《观察》这本书的第二项“实战价值”。
三、《观察》是一个预测融资租赁行业时局演变的“工具箱”
任何融资租赁企业的当期经营决策,都意图斩获未来的丰硕成果;任何融资租赁从业者的当期职业决策,也都是为了拓展未来的广阔职业空间。所以,洞察环境与掌握知识经验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取得未来的成果。
截至本书出版,《观察》一书中对于融资租赁“通道”业务、对于融资租赁行业监管趋势、对于融资租赁企业的市场空间演化,所提出的诸多鲜明而具体“预判”,都已被事实不断印证:在年10月完成初稿后,大量的时政和行业事件,证明了此书早前各种判断的正确——这些事件都已被补充到《观察》的脚注中。《观察》中所提出的众多观点和结论,都有详尽而严密的分析论述过程。实际上,体会并思考此书中诸多“预判”的形成过程,就是一种针对“预见未来”能力的有效锻炼。此外,《观察》还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来提供“预判工具”:一是在《观察》的第三章,提供了“系统分析”和“利益分析”两种观察思考方法;二是附录中收入了四篇政策解读文章,这些政策解读文章的共同特点就是,通过回顾历史背景,分析当前现实问题,进而给出面向未来的决策意见。
那么,将《观察》视为一个锻炼行业演变预见能力的“工具箱”,借此来提升对时局、行业、企业和职业发展的“预判能力”,自然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价值点”——这是《观察》这本书的第三项“实战价值”。
衷心希望《观察》的读者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以上三项“实战价值”!因为,基于同样的这些“实战价值”,工作室已经确立了其经营使命——加速中国融资租赁行业人力资本的形成与增值。
李喆.05.22
「阅读」是一种成长,「分享」是一种智慧,「鍖椾含鏈夋病鏈変笓闂ㄧ湅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鍖椾含鐧界櫆椋庣殑璐圭敤